第二章 财政纵向补偿第八条,国家通过财政转移支付等方式 对开展重要生态环境要素保护的单位和个人,以及在依法划定的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红线。自然保护地等生态功能重要区域开展生态保护的单位和个人。予以补偿 第九条、对开展重要生态环境要素保护的单位和个人。中央财政按照下列分类实施补偿.以下称分类补偿,一,森林、二,草原,三,湿地 四,荒漠、五、海洋.六,水流,七 耕地,八,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家规定的水生生物资源、陆生野生动植物资源等其他重要生态环境要素,前款规定的补偿的具体范围,补偿方式应当统筹考虑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财政承受能力.生态保护成效等因素分类确定.并连同补偿资金的使用及其监督管理等事项依法向社会公布,中央财政分类补偿的具体办法由国务院主管部门会同其他有关部门分领域制定,第十条,在中央财政分类补偿的基础上.按照中央与地方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原则,有关地方人民政府可以结合本地区实际建立分类补偿制度,对开展重要生态环境要素保护的单位和个人加大补偿力度.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国务院规定要求由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共同出资实施分类补偿或者由地方财政出资实施分类补偿的 有关地方人民政府应当按照规定及时落实资金.第十一条.中央财政安排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结合财力状况逐步增加转移支付规模,根据生态效益外溢性,生态功能重要性。生态环境敏感性和脆弱性等特点,在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中实施差异化补偿。加大对生态保护红线覆盖比例较高地区支持力度.国务院财政部门制定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管理办法、明确转移支付的范围和转移支付资金的分配方式,第十二条。国家建立健全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生态保护补偿机制。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对开展自然保护地保护的单位和个人分类分级予以补偿。根据自然保护地类型,级别,规模和管护成效等合理确定转移支付规模,第十三条。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获得的生态保护补偿资金应当按照规定用途使用、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按照规定将生态保护补偿资金及时补偿给开展生态保护的单位和个人。不得截留,占用,挪用或者拖欠,由地方人民政府统筹使用的生态保护补偿资金,应当优先用于自然资源保护 生态环境治理和修复等、生态保护地区所在地有关地方人民政府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稳步推进不同渠道生态保护补偿资金统筹使用.提高生态保护整体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