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江市 十三五,防震减灾发展规划。十三五.时期。是镇江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苏和镇江重要讲话精神。励精图治建设。强富美高,新镇江的关键时期.为服务经济服务社会 进一步推进镇江防震减灾事业科学发展。提升我市防震减灾综合能力,最大限度减轻地震灾害损失、全面实现、江苏省防震减灾规划、2006。2020、总体目标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自然灾害救助条例。江苏省防震减灾条例.和,镇江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编制本规划。第一章。规划背景,第一节。十二五,主要成就在市委 市政府的领导下、经过各地、各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地震监测预报、地震灾害预防,地震应急救援三大工作体系进一步完善。防震减灾工作从局部重点防御 向有重点的全面防御转变 多项工作进入全省先进行列。一,防震减灾工作机制基本形成市委,市政府将防震减灾工作列入议事日程,纳入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防震减灾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管理,建立了防震减灾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会议,总结部署防震减灾工作、研究解决防震减灾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市政府与各辖市。区,镇江新区签订防震减灾工作目标责任书、明确责任,确定任务。市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通力协调.二,地震监测手段和能力显著提升完成了钻孔应变.数据处理集成化等一批新,改建测震项目,目前。全市已有各类监测手段3大学科11个测项,基本形成了由省 市区域台组成的地震监测网络、布局更趋合理。手段更加完善,地震监测能力有效提高.地震速报能力显著增强 群测群防网络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三,地震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地震应急指挥中心,地震科普馆 地理科普园以及地震烈度速报和预警系统一期工程等.十二五,规划重点建设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使用、为我市防震减灾工作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四,服务经济社会成效明显全市新 改 迁 扩建项目抗震措施落实到位,抗震设防要求监管实现全覆盖,对一批重点建设项目依法实施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 做到了应做必做,农村民居抗震能力薄弱的问题得到重视。校安工程有序推进、地震应急救援能力得到有效提升.完成了各级各类地震应急预案的编制和修订.形成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地震应急预案体系。组建2支市级地震应急紧急救援队、丹阳、句容 扬中,丹徒先后组建了地震应急救援队伍。已建成各类地震应急避难场所23个 应急设备和物资储备进一步充实。对社会公众防震减灾的宣传进一步强化、创建科普示范学校22所、地震安全示范社区10个 通过各种形式开展地震科普知识宣传,每年受教育人数达8万人次、第二节 存在问题 十二五,期间,我市的防震减灾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与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人民群众的预期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主要表现在.地震监测能力需要不断提升,抗震设防要求管理存在薄弱环节、地震应急救援能力不强。公众应对大震巨灾的意识和技能相对薄弱,部分辖市 区,地震工作专门机构尚未设立 防震减灾工作发展不平衡,以上问题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改革.创新、实践 不断加以解决,第三节。需求分析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确定的两个。百年奋斗目标,的第一个百年目标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也是我省实现 两个率先,的决胜时期、这对我市防震减灾事业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地震形势的需求我市处于长江中下游,黄海地震带内。地质构造较为复杂。五峰山,西来桥断裂,丹徒。建山断裂.幕府山,焦山断裂。上党、河阳断裂以及茅山断裂穿越我市,对我市构成较大的威胁,据地震活动资料表明,镇江历史上曾经发生过4次破坏性地震.最大震级为5,均给我市造成一定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小震活动也较为频繁,2000年以来,本市辖区内多次发生1.5级以上地震,其中、2008年7月6日句容与栖霞交界处发生的ML3.6级地震和2009年11月13日句容与江宁交界处发生的ML3、4级地震.震感明显、造成了一定的社会影响、周边地区地震也对我市造成一定影响.如2012年7月20日高邮宝应4、9级地震、我市震感明显,引起市民普遍关注.同时,我市位于国务院确定的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内、存在发生中强地震的现实可能,二.经济社会发展的防震减灾需求国内外震例表明.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 地震易损度也随之增加、2014年我市人均GDP已达10,46万元。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社会财富快速积累.一旦遭受地震袭击,将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十三五,时期、是镇江率先迈向基本现代化的关键时期、需要一个和谐。安全。稳定的时空环境,因此.最大限度地减轻地震灾害损失.全面提升地震安全水平,已成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求,三。民众的防震减灾需求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给广大民众带来巨大获得感 生产安全.生活安宁.社会安定。已成为公众期盼和向往的生活状态.公众对政府高效应对地震灾害的期望也日益增高、对防震减灾知识科学普及宣传有强烈需求、因此.顺应民众的需求 进一步加强防震减灾工作非常必要。第二章、规划愿景、第一节。指导思想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 四中,五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以。稳中奋进.为基调、以保障、三安 为目标,认真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江苏省防震减灾条例、以最大限度减轻地震灾害损失为宗旨 强化管理。提升能力.努力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协调.专群结合,全社会参与的防震减灾工作格局,为建设。强富美高。新镇江创造良好的地震安全条件,第二节,规划目标一,十三五。规划目标到2020年、全市防震减灾能力达到省内先进水平.所有城镇具备抗御6级地震的能力 农村地区基本具备抗御6级左右地震的能力。二、十三五。规划目标指标体系1,地震监测能力全市范围地震监测能力达到1,0级,本市及周边地区有感地震速报时间小于3分钟,2。地震灾害防御能力城市和城镇新.改.扩建项目。全部按有关法律法规进行抗震设计和施工、遭遇6级地震时,不严重破坏,能够维持基本功能,新建幼儿园,学校,医院等人员密集场所,在当地设防标准的基础上提高一档进行设防.对于不达标的进行抗震加固。90,以上的农村民居和村镇公用设施采取有效抗震措施 遭遇6级地震时不严重破坏 易于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危害的生命线工程或人员密集场所,初步具备地震灾害预警能力。遭遇6级地震时。不造成严重破坏 不引发严重次生灾害,能够维持正常基本功能,3.地震应急处置和震后救助恢复能力破坏性地震发生后 根据地震应急响应要求、10分钟内启动地震应急预案,30分钟内启动抗震救灾应急指挥部工作 震后1小时快速生成地震烈度图.震后2小时获取人员伤亡和房屋破坏信息.救援,医疗力量在3小时内实施救援救治、震后6小时内灾民得到基本的生活救助,12小时内提供重灾区范围,24小时内地震灾区社会秩序基本恢复正常,震后1。3天初步完成烈度等震线图和灾情实地调查、4 公众应对地震灾害的能力防震减灾基本知识宣传覆盖面达75,大部分社会公众防震减灾意识明显提高。能辨别地震谣传和误传,初步掌握防震避震 自救互救基本技能 有效应对地震灾害事件 发生有感地震时 人口密集的公共场所不发生人为伤害事件,社会组织和社会公众有序参与防震减灾工作,防震减灾志愿者规模和能力有较大提升,第三章 主要任务。一、提升地震监测 预警 烈度速报能力通过整合现有的观测手段。优化监测台网布局,加密监测设施 应用高新技术,更新改造老旧监测设备,推进地震监测现代化.最大限度提升监测能力和水平,努力获取更多、更全面。更高质量的监测信息、加快监测信息网络化建设、实施监测信息远程监控、实现监测信息互通互联与共享、初步建立地震烈度速报与地震预警系统、因地制宜开展地震宏观异常观察,坚持长,中、短,临预测研究相结合和 专群结合。的技术路线 完善和落实震情短临跟踪方案及震情会商工作,进一步提高地震趋势研究水平,规范地震信息发布制度,逐步向社会公布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的判定信息,同时建立健全地震新闻报道多种媒体平台快速反应机制.做好信息发布工作、在第一时间准确地向社会发布震情.灾情信息.正确处置地震谣传 误传事件,维护社会稳定 二,加强地震灾害防御能力进一步加强抗震设防管理 建立健全监管体系。深入开展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稳步推进实施多评合一及地震安全性评价区域评估工作,实施镇江市主城区活断层探测和地震危险性评价项目。积极推广减隔震技术、高度重视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加强对农村防震抗震知识宣传教育和抗震设防技术指导.持续推进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开展农村民居抗震加固和改造 继续做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作,三。提高地震应急综合救援能力各级政府要加强防震减灾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建设。完善指挥机构工作制度。建设地震应急指挥技术平台,着力提高应急指挥决策水平,规范市及各辖市,区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建设,加强地震应急专业队伍的技能培训,推进各级地震应急队伍专业化 规范化、标准化建设 努力提高地震应急的实战能力和水平,完善地震应急救援志愿者队伍建设。建立并完善军地 区域,市际间的救援协调机制,民政、卫生 交通,住建。水利,安监 民防。电力等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各司其职强化应急联动工作机制,健全完善灾民安置,伤员救治 疫情防控.工程抢险,次生灾害防范等地震应急救援工作体系.提高应对大震巨灾的能力.加快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建设.重点实施一批配套齐。功能全的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充实完善地震应急救援装备 建立健全地震应急物资保障体系、四,建立社会综合防震减灾工作新格局鼓励社会各界依法参与防震减灾各项工作,壮大地震科普宣传志愿者队伍并做好培训.继续加大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教育力度。把防震减灾知识宣传教育纳入国民安全教育体系 建立地震。民政 宣传、教育部门和新闻媒体以及社会团体的协作机制,健全防震减灾宣传教育网络,拓展防震减灾知识普及广度和深度、利用。5,12,全国防灾减灾日.7、28唐山地震纪念日,等重要纪念日举办大型宣传活动.开展防震减灾知识进机关、进学校,进社区,进农村,进企业 进家庭活动 充分发挥镇江防震减灾科普馆的宣传主阵地作用,面向全体市民提供地震知识科普.自救互救能力培训、努力提升全社会的防震减灾意识,继续开展创建地震安全示范社区,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等 三创。工作,第四章。重点项目 一,地震监测项目建设各辖市。区、建立地震台网分中心,更新老旧监测设备,丹阳市建设深井测震项目 对白龙寺井流体观测项目进行数字化改造,句容、扬中。丹徒建设深井测震项目和一个前兆测项,建设地震现场流动监测平台.配备并完善流动测震和短临前兆观测仪器,传输设备等,升级改造地震监测专用通信光纤和数据处理平台 实现与辖市、区地震部门及各监测台站间监测数据的快速传递与共享。同时实现与市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中心互联互通.使地震监测数据信息更好的服务社会。建设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系统,在地震烈度速报一期工程的基础上.建立覆盖全市的地震烈度速报网 形成全市地震烈度速报能力,最终实现与省和全国的互联共享.初步实现预警功能 二,城市活动断层探测项目按照省人民政府.苏政发.2010、55号.的要求。全面实施镇江市主城区活动断层探测与地震危险性评价项目,以准确探明镇江市主城区活断层的空间分布。未来地震的危险强度和危险程度、为城市建设抗震设计,国土规划,防震减灾规划制定提供科学依据.为城市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最基础的地震安全服务.工作区范围坐标为,北纬31、30,32、54.东经118.36.120、18,南北长约155、东西长约160,面积约为24800,2,目标区范围坐标为。北纬32,00.32.18,东经119,12.119 48,南北长约为33.东西长约56,面积约为1848.2,三,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教育基地建设升级改造镇江市防震减灾科普馆 对部分现有设备加固维护,对部分终端设备进行升级改造.完成展馆自助讲解系统.科普互动 网络中控等智能化改造项目。各辖市、区,依托学校.社区,监测台站等实施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建设 积极打造科普宣传教育阵地,各辖市区力争建成1、2个地震科普宣传教育基地,四,地震应急指挥技术系统建设建设地震监测视频。会商系统、升级地震应急指挥中心会议控制单元,完善卫星通信系统,无线短波通讯系统.配备应急现场指挥特种车辆 发电机等应急指挥装备,为现场工作队配备简便高效的单兵技术装备.开发具有本市特色的地震应急指挥软件控制系统,实现与辖市区互联互通,第五章,规划实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落实责任各级政府要切实把防震减灾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健全和完善防震减灾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完善各辖市,区防震减灾目标管理考核体系,加强考核和督查.进一步完善上下贯通、军地协调,区域协作,全民动员的工作机制,形成防震减灾合力.二,加大经费投入,确保规划实施各级政府要将防震减灾事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将防震减灾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切实加大投入力度.建立健全与本地财力相适应、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防震减灾工作需要相适应的.以政府投入为主体。稳定增长的经费投入保障机制.各级财政部门要加大对防震减灾重大建设项目的经费投入力度 以确保、十三五、防震减灾重点项目的顺利实施。三。强化队伍建设.健全工作机构进一步落实和健全各辖市,区地震工作管理机构.明确职责、把人员配备和所需经费落实到位.在尚未设立地震工作管理机构的京口区。润州区和镇江新区、要明确相应的机构或者专门人员负责防震减灾管理工作。切实建立起,政府领导,分级管理,部门负责 的市和辖市、区二级防震减灾工作体系 加大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健全科技发展与人才培养机制。打造.一专多能 的地震工作队伍、四.强化规划管理。确保规划实施建立规划实施协调机制,加强规划的组织实施和协调,各级各部门要通盘考虑、统筹协调,科学组织,做到上下一盘棋、要做好规划任务的分解 明确责任。实行规划实施跟踪机制、适时开展规划实施评估和监督检查。确保规划任务的全面实施。

页面正在加载中,点此刷新

批注书签自动云同步,随时随地查阅更便捷!

建标库的PC电脑版Android版iPhone版,已全面支持“云批注和云书签”功能。您可以在下载最新版客户端后,立即体验。

在各客户端的资源阅读界面,选中相应的文字内容后,自动弹出云批注菜单;填写相应的信息保存,自动云存储;其它设备随时可查看。

复制 搜索 分享

"大量文字复制"等功能仅限VIP会员使用,您可以选择以下方式解决:

1、选择少量文本,重新进行复制操作

2、开通VIP,享受下载海量资源、文字任意复制等特权

支持平台发展,开通VIP服务
QQ好友 微信 百度贴吧 新浪微博 QQ空间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