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巷道交岔点9,1,一般规定9、1,1,巷道交岔点的平面与断面设计均应符合本规范第1。0、3条的规定.9、1、2,交岔点的巷道断面形状应与相连巷道的断面形状相同.若交岔点相连巷道采用不同的断面形状 则交岔点的巷道断面形状应与主巷的断面形状相同。9.1.3、交岔点的结构形式应根据交岔点的断面形状选择。拱形断面宜选用牛鼻子交岔点,矩形。梯形断面宜选用穿尖交岔点、9。2,交岔点平面设计9.2.1,轨道运输巷道交岔点道岔处的直线段 两侧的人行道和安全间隙应在直线巷道正常值的基础上加宽,加宽值和加宽范围应符合下列规定,1.单开道岔直线侧的加宽值宜采用200mm 分岔侧的加宽值宜采用100mm,2。对称道岔两侧的加宽值均宜采用200mm、3、轨道运输巷道交岔点道岔处的直线段,两侧的人行道和安全间隙应在直线巷道正常值的基础上加宽 加宽范围从基本轨起点开始、加宽段的长度应符合表4、3 8的规定,9,2,2 双轨运输巷道交岔点,除直线段两侧的人行道和安全间隙应按本规范第9 2,1条的规定加宽外,轨道中心距也应加宽 轨道中心距加宽值和加宽范围应符合下列规定、1,主巷为双轨直线、岔巷为单轨曲线,采用单开道岔连接时.轨道中心距加宽值宜采用200mm。2、主巷在交岔点前为双轨直线.过交岔点后为双轨曲线,岔巷为单轨直线,采用单开道岔连接时,轨道中心距加宽值宜采用300mm,3.主巷在交岔点前为双轨直线。过交岔点后为双轨曲线,岔巷为单轨曲线 采用对称道岔连接时,轨道中心距加宽值宜采用400mm。4,交岔点处无道岔,主巷在交岔点前为双轨直线,过交岔点后分为一条单轨直线和一条单轨曲线时.轨道中心距加宽值宜采用200mm,5,交岔点处无道岔,主巷在交岔点前为双轨直线,过交岔点后分为两条单轨曲线时,轨道中心距加宽值宜采用400mm。9.2,3、无轨运输巷道交岔点宜采用自然交岔点,9.2,4、无轨运输巷道交岔点范围内主巷和岔巷需要加宽时,加宽值和加宽范围应符合下列规定,1 加宽值.在直线巷道允许安全间隙的基础上.应按无轨胶轮车内 外轮曲率半径计算需加大的巷道宽度、2、加宽范围。巷道内外侧加宽要从转弯曲线两侧直线段开始。加宽段的长度应满足安全运输的要求.9,2,5 有轨运输巷道交岔点运行无轨胶轮车时 应按有轨运输要求设计、用无轨运输要求进行校核.9 3 交岔点柱墙与墙高9、3,1,交岔点柱墙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1,采用拱碹支护的牛鼻子交岔点应设置柱墙,2 采用锚喷支护的交岔点和采用金属支架支护的穿尖交岔点.围岩为,级、级且岔尖角不大时应设置柱墙、围岩为,级 级.或围岩为.级、级但岔尖角较大时可不设置柱墙、9,3、2.交岔点柱墙的最小宽度宜采用500mm,柱墙的长度。在两分岔巷道侧均应不小于2000mm、9、3,3,交岔点柱墙宜采用混凝土浇筑、柱墙的基础深度。无水沟侧应不小于250mm。有水沟侧应不小于水沟掘进底面的深度.9.3,4,牛鼻子交岔点的墙高应符合下列规定.1,墙高应随断面宽度的增加而逐渐降低.但墙高的最大降低值小于200mm时,可不降低、2 墙高的最大降低值不宜大于500mm,3.墙高降低后的净断面应符合本规范第4章的相关规定,9、4,交岔点支护9,4 1、交岔点应加强支护 其支护应符合下列规定.1。交岔点的支护参数应按交岔点的最大宽度选取。当最大宽度与主巷的宽度相差较大时也可分两段按每段的最大宽度选取,2 必要时,最大断面处还应采取其他加强支护的措施.9,4。2。围岩为,级时.交岔点处分岔巷道应加强支护、加强支护段的长度宜取2m.5m,支护参数可按交岔点最大宽度选取,9。4、3,采用金属支架支护的交岔点,岔巷的开口处应设置过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