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自治机关的自治权.第十九条,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有权依照当地民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特点 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自治区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后生效,自治州 自治县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报省、自治区 直辖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后生效.并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和国务院备案。第二十条,上级国家机关的决议.决定。命令和指示、如有不适合民族自治地方实际情况的,自治机关可以报经该上级国家机关批准.变通执行或者停止执行,该上级国家机关应当在收到报告之日起六十日内给予答复.第二十一条,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在执行职务的时候、依照本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条例的规定.使用当地通用的一种或者几种语言文字.同时使用几种通用的语言文字执行职务的,可以以实行区域自治的民族的语言文字为主 第二十二条.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根据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采取各种措施从当地民族中大量培养各级干部,各种科学技术,经营管理等专业人才和技术工人,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并且注意在少数民族妇女中培养各级干部和各种专业技术人才、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录用工作人员的时候。对实行区域自治的民族和其他少数民族的人员应当给予适当的照顾,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可以采取特殊措施,优待。鼓励各种专业人员参加自治地方各项建设工作、第二十三条.民族自治地方的企业。事业单位依照国家规定招收人员时、优先招收少数民族人员,并且可以从农村和牧区少数民族人口中招收 第二十四条.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依照国家的军事制度和当地的实际需要 经国务院批准.可以组织本地方维护社会治安的公安部队.第二十五条、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在国家计划的指导下。根据本地方的特点和需要,制定经济建设的方针。政策和计划。自主地安排和管理地方性的经济建设事业、第二十六条 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在坚持社会主义原则的前提下 根据法律规定和本地方经济发展的特点、合理调整生产关系和经济结构 努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鼓励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第二十七条,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根据法律规定、确定本地方内草场和森林的所有权和使用权、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保护 建设草原和森林。组织和鼓励植树种草,禁止任何组织或者个人利用任何手段破坏草原和森林 严禁在草原和森林毁草毁林开垦耕地。第二十八条,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依照法律规定.管理和保护本地方的自然资源、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根据法律规定和国家的统一规划 对可以由本地方开发的自然资源,优先合理开发利用、第二十九条。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在国家计划的指导下 根据本地方的财力 物力和其他具体条件、自主地安排地方基本建设项目.第三十条。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自主地管理隶属于本地方的企业、事业、第三十一条.民族自治地方依照国家规定、可以开展对外经济贸易活动、经国务院批准.可以开辟对外贸易口岸 与外国接壤的民族自治地方经国务院批准。开展边境贸易、民族自治地方在对外经济贸易活动中,享受国家的优惠政策。第三十二条 民族自治地方的财政是一级财政。是国家财政的组成部分 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有管理地方财政的自治权.凡是依照国家财政体制属于民族自治地方的财政收入,都应当由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自主地安排使用,民族自治地方在全国统一的财政体制下、通过国家实行的规范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享受上级财政的照顾,民族自治地方的财政预算支出、按照国家规定.设机动资金,预备费在预算中所占比例高于一般地区 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在执行财政预算过程中.自行安排使用收入的超收和支出的节余资金,第三十三条.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对本地方的各项开支标准,定员.定额、根据国家规定的原则 结合本地方的实际情况。可以制定补充规定和具体办法,自治区制定的补充规定和具体办法,报国务院备案.自治州。自治县制定的补充规定和具体办法,须报省 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第三十四条.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在执行国家税法的时候、除应由国家统一审批的减免税收项目以外,对属于地方财政收入的某些需要从税收上加以照顾和鼓励的 可以实行减税或者免税,自治州、自治县决定减税或者免税.须报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 第三十五条 民族自治地方根据本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设立地方商业银行和城乡信用合作组织,第三十六条.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根据国家的教育方针.依照法律规定,决定本地方的教育规划.各级各类学校的设置、学制。办学形式,教学内容 教学用语和招生办法、第三十七条.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自主地发展民族教育 扫除文盲。举办各类学校 普及九年义务教育、采取多种形式发展普通高级中等教育和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根据条件和需要发展高等教育。培养各少数民族专业人才。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为少数民族牧区和经济困难。居住分散的少数民族山区。设立以寄宿为主和助学金为主的公办民族小学和民族中学.保障就读学生完成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业,办学经费和助学金由当地财政解决,当地财政困难的,上级财政应当给予补助。招收少数民族学生为主的学校。班级.和其他教育机构、有条件的应当采用少数民族文字的课本、并用少数民族语言讲课,根据情况从小学低年级或者高年级起开设汉语文课程 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和规范汉字.各级人民政府要在财政方面扶持少数民族文字的教材和出版物的编译和出版工作 第三十八条、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自主地发展具有民族形式和民族特点的文学,艺术.新闻,出版.广播.电影,电视等民族文化事业.加大对文化事业的投入、加强文化设施建设、加快各项文化事业的发展 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组织,支持有关单位和部门收集,整理、翻译和出版民族历史文化书籍,保护民族的名胜古迹,珍贵文物和其他重要历史文化遗产,继承和发展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第三十九条 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自主地决定本地方的科学技术发展规划、普及科学技术知识.第四十条、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自主地决定本地方的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规划,发展现代医药和民族传统医药.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加强对传染病 地方病的预防控制工作和妇幼卫生保健,改善医疗卫生条件。第四十一条.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自主地发展体育事业、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增强各族人民的体质 第四十二条 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积极开展和其他地方的教育,科学技术,文化艺术、卫生,体育等方面的交流和协作、自治区.自治州的自治机关依照国家规定、可以和国外进行教育、科学技术、文化艺术、卫生,体育等方面的交流.第四十三条 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根据法律规定、制定管理流动人口的办法,第四十四条,民族自治地方实行计划生育和优生优育、提高各民族人口素质。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根据法律规定,结合本地方的实际情况 制定实行计划生育的办法 第四十五条,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实现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