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农用地、第四十九条 国家建立农用地分类管理制度,按照土壤污染程度和相关标准 将农用地划分为优先保护类.安全利用类和严格管控类、第五十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依法将符合条件的优先保护类耕地划为永久基本农田.实行严格保护,在永久基本农田集中区域、不得新建可能造成土壤污染的建设项目.已经建成的,应当限期关闭拆除。第五十一条,未利用地.复垦土地等拟开垦为耕地的、地方人民政府农业农村主管部门应当会同生态环境,自然资源主管部门进行土壤污染状况调查 依法进行分类管理。第五十二条 对土壤污染状况普查,详查和监测 现场检查表明有土壤污染风险的农用地地块、地方人民政府农业农村 林业草原主管部门应当会同生态环境、自然资源主管部门进行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对土壤污染状况调查表明污染物含量超过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的农用地地块,地方人民政府农业农村 林业草原主管部门应当会同生态环境,自然资源主管部门组织进行土壤污染风险评估。并按照农用地分类管理制度管理,第五十三条.对安全利用类农用地地块.地方人民政府农业农村.林业草原主管部门,应当结合主要作物品种和种植习惯等情况。制定并实施安全利用方案、安全利用方案应当包括下列内容,一,农艺调控 替代种植 二.定期开展土壤和农产品协同监测与评价、三。对农民.农民专业合作社及其他农业生产经营主体进行技术指导和培训.四。其他风险管控措施.第五十四条,对严格管控类农用地地块.地方人民政府农业农村、林业草原主管部门应当采取下列风险管控措施,一。提出划定特定农产品禁止生产区域的建议,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二、按照规定开展土壤和农产品协同监测与评价。三.对农民。农民专业合作社及其他农业生产经营主体进行技术指导和培训,四、其他风险管控措施。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鼓励对严格管控类农用地采取调整种植结构。退耕还林还草、退耕还湿,轮作休耕,轮牧休牧等风险管控措施,并给予相应的政策支持、第五十五条 安全利用类和严格管控类农用地地块的土壤污染影响或者可能影响地下水。饮用水水源安全的 地方人民政府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应当会同农业农村,林业草原等主管部门制定防治污染的方案,并采取相应的措施,第五十六条 对安全利用类和严格管控类农用地地块 土壤污染责任人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以及土壤污染风险评估报告的要求。采取相应的风险管控措施,并定期向地方人民政府农业农村。林业草原主管部门报告。第五十七条,对产出的农产品污染物含量超标.需要实施修复的农用地地块,土壤污染责任人应当编制修复方案、报地方人民政府农业农村.林业草原主管部门备案并实施。修复方案应当包括地下水污染防治的内容。修复活动应当优先采取不影响农业生产,不降低土壤生产功能的生物修复措施、阻断或者减少污染物进入农作物食用部分.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管控。修复活动完成后、土壤污染责任人应当另行委托有关单位对风险管控效果。修复效果进行评估。并将效果评估报告报地方人民政府农业农村、林业草原主管部门备案。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及其成员,农民专业合作社及其他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等负有协助实施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的义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