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地震灾害预防第十四条.新建、扩建,改建建设工程,应当达到抗震设防要求,重大建设工程和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的建设工程,应当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并按照经审定的地震安全性评价报告确定的抗震设防要求进行抗震设防 重大建设工程和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的建设工程包括。一、对社会有重大价值或者重大影响的医疗,教育,体育、广播电视。通信.交通,水利,电力,供水 供气,供热、供油等工程.二、受地震破坏后可能引发水灾,火灾.爆炸或者剧毒,辐射,强腐蚀性物质大量泄漏和其他严重次生灾害的建设工程 三 核设施建设工程。四.位于地震动参数分界线两侧各八公里内的新建大中型工程,五.占地范围较大.跨不同地质条件区域的城市新区。新建开发区和大型厂矿企业.六 法律.法规规定需要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的其他工程,其他建设工程 应当按照地震动参数区划图或者地震小区划图所确定的抗震设防要求进行抗震设防,学校。幼儿园,医院 养老院,大型商场、公共娱乐场所、体育场馆等人员密集场所的建设工程,应当按照国家规定在当地房屋建筑抗震设防要求的基础上提高一档进行抗震设防。第十五条,重大建设工程和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的建设工程,建设单位应当在项目可行性研究或者项目申请报告阶段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地震安全性评价单位开展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 并接受所在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地震工作主管部门的监督管理.地震安全性评价单位应当将其承担的地震安全性评价项目报项目所在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地震工作主管部门备案,其他建设工程,建设单位应当在项目可行性研究或者项目申请报告阶段向工程所在地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地震工作主管部门申请核定建设工程的抗震设防要求,地震工作主管部门应当自收到申请之日起三个工作日内 依据地震动参数区划图或者地震小区划图予以核定。第十六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要求纳入基本建设管理程序,依法应当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的建设工程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负责项目审批的部门及有关部门应当将经审定的抗震设防要求作为建设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项目申请报告或者工程设计文件的审查内容 未包含经审定的抗震设防要求的建设工程,不得审批,核准或者备案 对不符合抗震设防要求的建设工程、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地震工作主管部门应当向建设单位提出纠正意见。并书面通知同级有关项目审批部门及有关部门,项目审批部门及有关部门应当督促建设单位予以纠正 第十七条,建设单位对建设工程的抗震设计.施工的全过程负责,设计单位应当按照抗震设防要求和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进行抗震设计 施工单位 监理单位应当按照施工图设计文件和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进行施工,实施监理,并对设计 施工 监理质量负责 建设工程的竣工验收、应当包括抗震设防要求,抗震设防不符合要求的、建设工程不得投入使用.第十八条。设区的市.县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 有计划地组织有关部门对已经建成的建设工程进行抗震性能检查.下列建设工程未采取抗震设防措施或者抗震设防措施未达到抗震设防要求的.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进行抗震性能鉴定,并在当地人民政府规定的时间内采取必要的抗震加固措施.一.重大建设工程,二,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的建设工程,三、具有重大历史。科学 艺术价值或者重要纪念意义的建设工程和文化遗产、四。学校 幼儿园.医院,养老院。大型商场 公共娱乐场所,体育场馆等人员密集场所和居民小区的建设工程 其他已经建成的建设工程.未达到抗震设防要求的,鼓励并支持其采取必要的抗震加固措施.因灾害等原因受损的现有建筑物、可以继续使用的 应当采取修复措施,并达到规定的抗震设防要求.第十九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城乡规划 住房城乡建设部门应当将抗震设防作为城乡规划和村庄规划编制的重要内容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农村村民住宅和乡村公共设施抗震设防指导和管理,增加资金投入 建设抗震设防示范工程.引导和扶持农村村民建设具有抗震性能的房屋,农村实施合村并居。村庄搬迁、危旧房改造以及灾后恢复重建工程 应当符合地震动参数区划图或者地震小区划图确定的抗震设防要求,第二十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住房城乡建设.地震工作主管部门应当组织为农村村民住宅建设提供下列抗震技术指导和服务.一 开展农村住宅实用抗震技术的研究开发。制定农村住宅建设技术标准,编制适合不同地区,不同需求的农村住宅抗震设计图集和施工技术指南,并向建房农民免费提供、二,开展地震环境和场地条件勘察,提供地震环境.建房选址技术咨询和技术服务.为农村住宅建设选址.确定抗震设防要求提供依据、三、开展农村建筑工匠建筑抗震基础知识。房屋结构抗震方法,房屋抗震加固等施工技术培训 四,开展农村村民住宅抗震性能调查研究和防震减灾知识的宣传普及、第二十一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地震应急避难的需要,将应急疏散通道和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纳入城乡规划,并按照平灾结合,综合利用、分期实施的原则 利用广场,公园。绿地,体育场馆、学校运动场等公共场所 规划和建设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的位置应当向社会公布 并设置明显标识,学校 幼儿园。医院.养老院 大型商场.公共娱乐场所。体育场馆等人员密集场所和居民小区 应当设置应急疏散通道.配备必要的救生.避险设施。并设置明显标识。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地震工作主管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对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的维护和管理给予技术指导、第二十二条,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当把防震减灾知识纳入国民素质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 推进地震安全社区、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和教育基地等建设、利用防震减灾宣传活动周开展多种形式宣传教育和应急演练活动、增强公民防震减灾意识.提高公民应急救助能力、机关.团体,企业.事业等单位和村、居,民委员会等基层组织。应当开展防震减灾宣传教育活动和地震应急救援演练,学校应当把防震减灾宣传教育纳入教学内容 进行防震减灾知识和地震应急知识教育、每学年至少组织一次地震应急疏散演练,培养学生的安全避险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新闻媒体应当开展地震灾害预防和应急。自救互救知识的公益宣传.扩大防震减灾宣传教育覆盖面.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地震工作主管部门应当指导、协助和督促有关单位做好防震减灾知识宣传教育和救援演练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