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 系统选型4。2,1.要实现本规范第4.1.1条所规定的雨水控制.可以通过第4 1.2条中规定的一种或两种系统形式实现,并且雨水控制及利用由两种系统组合而成时、各系统雨水控制及利用量的比例分配。又有多种选择 不管各利用系统如何组合,其总体的雨水控制及利用规模应达到第4 1、1条的要求.技术经济比较中各影响因素的定性描述如下、雨量、雨量充沛而且降雨时间分布较均匀的城市 搞雨水收集回用的效益相对较好。雨量太少的城市 则雨水收集回用的效益差 下垫面。卞垫面的类型有绿地。水面,路面 屋面等,绿地及路面雨水入渗,水面雨水收集回用来得经济 屋面雨水在室外绿地很少 渗透能力不够的情况下,则需要回用,否则可能达不到雨水控制及利用总量的控制目标,供用水条件、城市供水紧张 水价高,则雨水收集回用的效益提升 用水系统中若杂用水用量小,则雨水回用的规模就受到限制。4。2、2、入渗和收集回用在实现控制雨水的同时 又把雨水资源化利用,具有双重功效,因此是雨水控制利用的首选措施 有些场所由于条件限制雨水入渗量和雨水回用量少,当设置了入渗系统和收集回用系统两种控制利用方式后。仍无法完成应控制雨水径流量的目标,达不到本规范第3。1、3条的需控制雨量要求,这时应该设置调蓄排放系统.调蓄排放系统能够削减雨水峰值流量,但不利用雨水 因此选择次序应排在入渗和收集回用系统之后。4 2。3,硬化地面、含路面,广场、庭院地面等.屋面隔阻雨水下渗.其径流系数都比自然地面的大、属于硬化面,水面上的降雨若流失 其径流系数也大于自然地面的.所以与地面和屋面并列,构成雨水控制利用的汇水对象、1、地面雨水优先采用入渗的原因如下、1.绿地雨水入渗利用几乎不用附加额外投资、若收集回用则收集效率非常低.不经济。2 路面雨水污染程度高。若收集回用则水质处理工艺较复杂、不经济,进行入渗可充分利用土壤的净化能力,3。根据德国的雨水入渗规范,雨水入渗适用于居住区的屋面.道路和停车场等雨水,4、入渗可保持土壤湿度,对改善环境有积极意义.小区中设有景观水体时、地面雨水流经草地.卵石沟等简单净化设施排入景观水体。是较常用的方式.水体中一般设有维持水质的处理设施 收集的雨水可直接进入水体.可不另设处理设施,2,屋面雨水的利用方式有三种选择。雨水入渗,收集回用,入渗和收集回用的组合,入渗和收集回用相组合是指一部分雨水入渗,一部分处理回用、组合方式的雨水收集有以下两种形式。1。屋面的雨水收集系统设置一套.收集雨量全部进入雨水储罐或雨水蓄水池,多出的雨水经重力溢流进入雨水渗透设施、2 屋面雨水收集系统分开设置 分别与收集回用设施和雨水渗透设施相对应、第一种形式对收集回用设施的利用率较高,有条件时宜优先采用、当屋面收集雨水量多.回用系统用水量少时、选用收集回用和入渗相结合的利用方式。也有工程虽然雨水需用量大 但由于建筑物条件限制蓄水池建不大、在这些情况下,屋面收集来的雨水相对较多,这时可通过蓄水池溢流使多余雨水进入渗透设施 这种方式比把屋面雨水收集分设为两套系统、分别服务于入渗和回用来得划算。平时较小些的降雨都优先进入了蓄水池、供雨水管网使用,这相对扩大了平时雨水的回用量.并提升蓄水池,处理设备的利用率 使回用水的单方综合造价降低,3、景观水体的水面一般较大,降雨量大时,应考虑利用.水面上的雨水受下垫面的污染最小、水质较好,并且收集容易,成本低、无需另建收集设施,一般只需在水面之上 溢流水位之下预留一定空间即可,雨水用途可作为水体补水,也可用于绿地浇洒等,4.2、4,对于一个具体项目,屋面雨水采用入渗还是收集回用.或是入渗与收集回用相组合,以及组合双方相互间的规模比例。比较科学的决策方法是通过对下列因素的技术经济比较确定。1,城市缺水。雨水收集回用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增大,2 渗水面积和渗透系数决定雨水入渗能力.雨水入渗能力大、则利于雨水入渗方式 屋面绿化是很好的渗透设施 有条件时应尽量采用、覆土层小于100mm的绿化屋面径流系数仍较大.收集的雨水需要回用或在室外空地入渗,3。净化雨水的需求量大且水质要求不高时、则利于收集回用方式,净化雨水的用途按本规范第4,2、6条确定 4 杂用水量和降雨量季节变化相吻合,是指杂用水在雨季用量大。非雨季用量小.比如空调冷却用水 二者相吻合时 雨水池等回用设施的周转率高,单方雨水的成本降低。有利于收集回用方式 5,经济性涉及自来水价.当地政府的雨水控制及利用优惠政策、项目建设条件等因素。需要注意的是,有些项目不具备选择比较的条件,比如.绿地面积很小、屋面面积很大.土壤的入渗能力无法负担来自于屋面的雨水,这就只能进行收集回用 屋面雨水收集回用的主要优势是雨水的水质较好和集水效率高.收集回用的总成本低于城市调水供水的成本。所以、屋面雨水收集回用有技术经济上的合理性.4、2。5。推荐屋面雨水优先选择收集回用方式的条件.1 当雨水充沛。且时间上分布均匀,则收集回用设施的利用率高。单方回用雨水的投资少。利于收集回用方式。2.见本规范第4 2 4条第4款说明、3。我国南方降雨量充沛,特别是年降雨量大于800mm地区,采用收集回用系统比较经济.4.屋面较大的工业和民用建筑收集雨水量大.因而回用雨水的单方造价低,同时,屋面大的公共建筑室外空地一般较少,可入渗的土壤面积少.故推荐采用收集回用方式,4.2 6.循环冷却水系统包括工业和民用。工业用冷却补水的水质要求不高 水质处理简单。比较经济、民用空调冷却塔补水虽然水质要求高,但用水季节和雨季非常吻合且用量大、可提高蓄水池蓄水的周转率、雨水用于绿化和路面冲洗从水质角度考虑较为理想.但应考虑降雨后绿地或路面的浇洒用水量会减少.使雨水蓄水池里的水积压在池中.设计重现期内的后续,3日内或7日内.雨水进不来.导致减少雨水的利用量。4.2,7,雨水收集回用和调蓄排放系统的汇水面上的雨水流入同一储存池。首先用于回用、节省自来水 当暴雨到来之前再排空未回用完的池水。这样可增加雨水的回用量、需要注意的是汇水面的雨水径流需要做初期雨水弃流、4 2.8,雨水和中水原水分开处理不宜混合的主要原因如下。1.雨水的水量波动太大、降雨间隔的波动.降雨量的波动和中水原水的波动相比不是同一个数量级的,中水原水几乎是每天都有,围绕着年均日水量上下波动,高低峰水量的时间间隔为几小时 而雨水来水的时间间隔分布范围是几小时 几天,甚至几个月,雨量波动需要的调节容积比中水要大几倍甚至十多倍 且池内的雨水量时有时无,这对水处理设备的运行和水池的选址都带来了不可调和的矛盾,2,水质相差太大、中水原水的最重要污染指标是BOD5 而雨水污染物中BOD5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因此处理工艺的选择大不相同。另外,日本的资料 雨水控制及利用系统设计与实务,中雨水储存和处理也是和中水分开.见图2,图2,雨水。中水结合的工艺流程图、雨水控制利用和建筑中水需要同时设置的情况往往源自于 当地政府的规定。绿色建筑高星级要求.节水设计要求等,在降雨天。当雨水和中水原水的总量较多需要溢流时,应优先溢流中水原水。溢流的中水进入城市污水管网和污水处理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