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动物疫病的预防。第十二条。国务院兽医主管部门对动物疫病状况进行风险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制定相应的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措施.国务院兽医主管部门根据国内外动物疫情和保护养殖业生产及人体健康的需要 及时制定并公布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技术规范.第十三条、国家对严重危害养殖业生产和人体健康的动物疫病实施强制免疫.国务院兽医主管部门确定强制免疫的动物疫病病种和区域,并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制定国家动物疫病强制免疫计划、省 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兽医主管部门根据国家动物疫病强制免疫计划。制订本行政区域的强制免疫计划 并可以根据本行政区域内动物疫病流行情况增加实施强制免疫的动物疫病病种和区域,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执行、并报国务院兽医主管部门备案.第十四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兽医主管部门组织实施动物疫病强制免疫计划,乡级人民政府,城市街道办事处应当组织本管辖区域内饲养动物的单位和个人做好强制免疫工作,饲养动物的单位和个人应当依法履行动物疫病强制免疫义务,按照兽医主管部门的要求做好强制免疫工作.经强制免疫的动物.应当按照国务院兽医主管部门的规定建立免疫档案 加施畜禽标识.实施可追溯管理,第十五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健全动物疫情监测网络,加强动物疫情监测,国务院兽医主管部门应当制定国家动物疫病监测计划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兽医主管部门应当根据国家动物疫病监测计划。制定本行政区域的动物疫病监测计划 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当按照国务院兽医主管部门的规定,对动物疫病的发生、流行等情况进行监测。从事动物饲养,屠宰,经营,隔离、运输以及动物产品生产,经营。加工 贮藏等活动的单位和个人不得拒绝或者阻碍。第十六条,国务院兽医主管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兽医主管部门应当根据对动物疫病发生,流行趋势的预测,及时发出动物疫情预警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接到动物疫情预警后.应当采取相应的预防、控制措施,第十七条,从事动物饲养、屠宰,经营,隔离 运输以及动物产品生产.经营,加工.贮藏等活动的单位和个人 应当依照本法和国务院兽医主管部门的规定 做好免疫,消毒等动物疫病预防工作。第十八条,种用,乳用动物和宠物应当符合国务院兽医主管部门规定的健康标准 种用 乳用动物应当接受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的定期检测。检测不合格的,应当按照国务院兽医主管部门的规定予以处理,第十九条。动物饲养场,养殖小区,和隔离场所,动物屠宰加工场所、以及动物和动物产品无害化处理场所、应当符合下列动物防疫条件.一,场所的位置与居民生活区。生活饮用水源地.学校 医院等公共场所的距离符合国务院兽医主管部门规定的标准 二 生产区封闭隔离。工程设计和工艺流程符合动物防疫要求,三,有相应的污水,污物、病死动物。染疫动物产品的无害化处理设施设备和清洗消毒设施设备。四,有为其服务的动物防疫技术人员.五,有完善的动物防疫制度,六,具备国务院兽医主管部门规定的其他动物防疫条件,第二十条 兴办动物饲养场,养殖小区.和隔离场所,动物屠宰加工场所,以及动物和动物产品无害化处理场所 应当向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兽医主管部门提出申请、并附具相关材料.受理申请的兽医主管部门应当依照本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的规定进行审查,经审查合格的。发给动物防疫条件合格证。不合格的。应当通知申请人并说明理由,动物防疫条件合格证应当载明申请人的名称,场。厂,址等事项,经营动物 动物产品的集贸市场应当具备国务院兽医主管部门规定的动物防疫条件.并接受动物卫生监督机构的监督检查,第二十一条 动物.动物产品的运载工具.垫料。包装物,容器等应当符合国务院兽医主管部门规定的动物防疫要求 染疫动物及其排泄物.染疫动物产品.病死或者死因不明的动物尸体,运载工具中的动物排泄物以及垫料 包装物,容器等污染物,应当按照国务院兽医主管部门的规定处理、不得随意处置.第二十二条 采集,保存,运输动物病料或者病原微生物以及从事病原微生物研究,教学。检测,诊断等活动.应当遵守国家有关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管理的规定,第二十三条,患有人畜共患传染病的人员不得直接从事动物诊疗以及易感染动物的饲养,屠宰,经营 隔离、运输等活动。人畜共患传染病名录由国务院兽医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制定并公布,第二十四条 国家对动物疫病实行区域化管理,逐步建立无规定动物疫病区.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应当符合国务院兽医主管部门规定的标准、经国务院兽医主管部门验收合格予以公布 本法所称无规定动物疫病区,是指具有天然屏障或者采取人工措施,在一定期限内没有发生规定的一种或者几种动物疫病.并经验收合格的区域,第二十五条、禁止屠宰 经营 运输下列动物和生产 经营,加工,贮藏。运输下列动物产品、一.封锁疫区内与所发生动物疫病有关的 二。疫区内易感染的,三 依法应当检疫而未经检疫或者检疫不合格的 四、染疫或者疑似染疫的。五,病死或者死因不明的.六.其他不符合国务院兽医主管部门有关动物防疫规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