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学校保护、第三十条。学校应当建立未成年人保护工作责任制、保持与未成年学生家庭,所在村.居.民委员会和相关单位的联系、共同做好未成年人保护工作、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将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纳入对学校的考核范围,第三十一条。学校,幼儿园。托儿所及其教职员工应当尊重未成年学生的人格尊严、不得有下列行为,一。对未成年学生实施侮辱,恐吓.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有损人格尊严及生命健康的行为,二,组织未成年学生参加商业性剪彩、奠基.庆典等活动 或者以牟利为目的要求未成年学生从事劳动、三。实行有偿家教、有偿补课或者违反国家规定滥收费用.四。索要或者变相索要礼品和财物,五,强迫.变相强迫推销读物,印制作业等。六,在发生突发事件等危急情形下未优先组织未成年学生疏散躲避、七。其他侵害未成年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第三十二条。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保障义务教育阶段未成年学生在户籍所在地.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工作 居住地平等接受义务教育。义务教育学校应当坚持免试就近入学原则,第三十三条、学校应当严格执行国家和地方课程方案要求以及课时.课外作业量,组织未成年学生补课的有关规定、学校应当保证未成年学生的课外活动时间.组织开展课外文化,体育、科普等活动、保障未成年学生的休息.娱乐。保障每天不少于1小时的体育锻炼,节假日期间,中小学校的图书馆,体育馆等文化体育设施,互联网上网服务设施等应当向本校未成年学生免费或者优惠开放。第三十四条,学校应当将涉及公民行为的基本法律原则和具体行为规范纳入教学计划、配备法律教材 开设法律基本知识课程,培养未成年学生的法律意识,第三十五条,学校应当配备心理健康辅导员.对未成年学生进行生理.心理健康教育 对行为有偏差 心理有障碍的未成年学生及时给予关心和指导,第三十六条、学校应当规范未成年学生在校园内使用移动通讯工具的时间与空间区域,禁止使用手机等移动通讯工具干扰正常的教学、生活秩序。学校应当向未成年学生宣传互联网法律法规,教育未成年学生合理.正确使用手机,电脑等上网工具.抵制不良信息的侵害、学校应当建立防范未成年学生在校期间逃课上网或者进入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的有关制度,第三十七条。学校,幼儿园和托儿所的建筑物,构筑物的建设.装修和设备设施的配置必须符合国家或者行业有关安全与质量标准.严格依法验收.并应当建立健全定期检查维修制度 学校,幼儿园和托儿所应当建立健全饮食安全管理制度.严格执行国家有关食品安全规定。保证未成年人的饮食安全,学校.幼儿园和托儿所应当依法建立健全校园门卫安全 寄宿学生安全,实验室安全,接送未成年人校车安全.幼儿和低年级学生上学放学交接安全等管理制度 确保未成年人的人身安全 学校发现未成年学生有逃课、暴力等不良行为或者发生其他涉及未成年人安全情形时应当及时通知其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第三十八条 学校.幼儿园和托儿所应当向未成年学生普及各类安全常识及应对突发事件的知识与能力、制定各类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组织未成年人进行逃生自救演练,演练每学期不少于一次、发生突发事件和群体性人身伤害事故时,应当优先保护未成年人的安全。第三十九条、学校相关设施建设和使用 应当根据未成年男女学生的生理特点区别对待,并应当照顾未成年女学生.学校与老师在未成年女学生经期内不得安排其超过生理承受强度的体育活动等,第四十条、学校不得违反国家规定对未完成义务教育的未成年学生实行停课、转学,退学、开除,因故处分未成年学生的 应当听取未成年学生及监护人的陈述和申辩、并在处分决定中说明是否采纳的理由、未成年学生及监护人对处分决定不服的。可以向学校或者当地教育行政部门提出申诉,教育行政部门应当进行核查、并在10日内给予书面答复和说明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