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节约与保护第十六条 国家实行地下水取水总量控制制度,国务院水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自然资源主管部门.根据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地下水可开采量和地表水水资源状况。制定并下达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地下水取水总量控制指标,第十七条.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本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根据国家下达的地下水取水总量控制指标.制定本行政区域内县级以上行政区域的地下水取水总量控制指标和地下水水位控制指标、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后下达实施。并报国务院水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授权的流域管理机构备案 第十八条。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制定本行政区域内地下水取水总量控制指标和地下水水位控制指标时。涉及省际边界区域且属于同一水文地质单元的.应当与相邻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协商确定。协商不成的,由国务院水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确定。第十九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地下水取水总量控制指标。地下水水位控制指标和国家相关技术标准.合理确定本行政区域内地下水取水工程布局.第二十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根据本行政区域内地下水取水总量控制指标。地下水水位控制指标以及科学分析测算的地下水需求量和用水结构,制定地下水年度取水计划,对本行政区域内的年度取用地下水实行总量控制,并报上一级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第二十一条。取用地下水的单位和个人应当遵守取水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要求,使用先进节约用水技术.工艺和设备.采取循环用水.综合利用及废水处理回用等措施,实施技术改造,降低用水消耗,对下列工艺。设备和产品、应当在规定的期限内停止生产,销售。进口或者使用,一,列入淘汰落后的、耗水量高的工艺,设备和产品名录的,二。列入限期禁止采用的严重污染水环境的工艺名录和限期禁止生产,销售,进口、使用的严重污染水环境的设备名录的,第二十二条 新建,改建。扩建地下水取水工程,应当同时安装计量设施 已有地下水取水工程未安装计量设施的、应当按照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规定的期限安装,单位和个人取用地下水量达到取水规模以上的,应当安装地下水取水在线计量设施、并将计量数据实时传输到有管理权限的水行政主管部门,取水规模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制定、公布 并报国务院水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第二十三条 以地下水为灌溉水源的地区、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采取保障建设投入,加大对企业信贷支持力度 建立健全基层水利服务体系等措施,鼓励发展节水农业 推广应用喷灌.微灌 管道输水灌溉,渠道防渗输水灌溉等节水灌溉技术、以及先进的农机.农艺和生物技术等 提高农业用水效率.节约农业用水、第二十四条 国务院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对取用地下水的单位和个人试点征收水资源税,地下水水资源税根据当地地下水资源状况,取用水类型和经济发展等情况实行差别税率。合理提高征收标准,征收水资源税的.停止征收水资源费。尚未试点征收水资源税的省,自治区,直辖市。对同一类型取用水,地下水的水资源费征收标准应当高于地表水的标准 地下水超采区的水资源费征收标准应当高于非超采区的标准,地下水严重超采区的水资源费征收标准应当大幅高于非超采区的标准。第二十五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对取用地下水的取水许可申请不予批准,一 不符合地下水取水总量控制,地下水水位控制要求,二,不符合限制开采区取用水规定.三,不符合行业用水定额和节水规定。四,不符合强制性国家标准。五。水资源紧缺或者生态脆弱地区新建、改建.扩建高耗水项目,六 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开垦种植而取用地下水.第二十六条 建设单位和个人应当采取措施防止地下工程建设对地下水补给、径流,排泄等造成重大不利影响。对开挖达到一定深度或者达到一定排水规模的地下工程.建设单位和个人应当于工程开工前,将工程建设方案和防止对地下水产生不利影响的措施方案报有管理权限的水行政主管部门备案,开挖深度和排水规模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制定,公布、第二十七条,除下列情形外 禁止开采难以更新的地下水.一.应急供水取水.二、无替代水源地区的居民生活用水。三 为开展地下水监测.勘探。试验少量取水,已经开采的、除前款规定的情形外。有关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采取禁止开采、限制开采措施,逐步实现全面禁止开采。前款规定的情形消除后。应当立即停止取用地下水,第二十八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地下水水源补给保护、充分利用自然条件补充地下水。有效涵养地下水水源,城乡建设应当统筹地下水水源涵养和回补需要,按照海绵城市建设的要求,推广海绵型建筑.道路 广场 公园、绿地等.逐步完善滞渗蓄排等相结合的雨洪水收集利用系统、河流、湖泊整治应当兼顾地下水水源涵养、加强水体自然形态保护和修复。城市人民政府应当因地制宜采取有效措施,推广节水型生活用水器具 鼓励使用再生水。提高用水效率.第二十九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地下水水源条件和需要。建设应急备用饮用水水源 制定应急预案,确保需要时正常使用,应急备用地下水水源结束应急使用后,应当立即停止取水。第三十条,有关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会同本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编制重要泉域保护方案,明确保护范围、保护措施,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对已经干涸但具有重要历史文化和生态价值的泉域,具备条件的,应当采取措施予以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