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水资源保护第十八条,市县两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建立健全水量 水质监测站网 承担水量,水质预测预报工作 对河流.水库,城乡供水水源地及企业自备水源实施定期监测,对承担水质监测评价的单位实行计量认证制度,第十九条.从事水资源开发、利用。节约.保护和防治水害等水事活动,应当遵守经批准的规划。因违反规划造成水域使用功能降低、地下水超采 地面沉降.水体污染的,应当承担治理责任、第二十条、开采矿藏或者建设地下工程、因疏干排水导致地下水水位下降,水源枯竭或者地面塌陷 采矿单位或者建设单位应当采取补救措施,对他人生活和生产造成损失的,依法给予补偿 第二十一条、市水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市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有关部门和有关县市区人民政府,按照综合规划.水资源保护规划和经济,社会发展要求.修订完善市确定的大中型河道.水库的水功能区划,报市政府批准.跨县、市,区,的河道,水库的水功能区划、由有关的河道主管部门会同河道.水库所在地的县.市 区 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 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拟定,分别经有关县,市 区 人民政府审查提出意见后.由市水行政主管部门会同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审核。报市政府批准,前款规定以外的其他河道.水库的水功能区划。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同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和有关部门拟定,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并报上一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和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对水功能区的水质状况进行监测.发现重点污染物排放总量超过控制指标的.或者水质未达到水域使用功能对水质要求的、应当及时报告有关县市区人民政府采取治理措施.并向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通报、第二十二条,建立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制度 各级政府应当加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管理.并采取措施、防止水源枯竭和水体污染 保证城乡居民饮用水安全,第二十三条.禁止在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设置排污口 在河道,水库新建,改建或者扩大排污口,应当经有管辖权的水行政主管部门同意 由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对该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进行审批,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及时进行现场检查,对超标准排污严重影响水体用途的,应当通报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 协同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进行处理.饮用水源保护区内 严格控制养殖生产活动,禁止在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一级保护区内从事旅游 游泳和其他可能污染生活饮用水水体的活动,第二十四条,从事工程建设。占用农业灌溉水源,灌排工程设施 或者对原有灌溉用水,供水水源有不利影响的 建设单位应当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造成损失的、依法给予补偿 对地下水超采区,市。县。市 区人民政府应当组织取水单位及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利用符合国家标准的地表水进行回灌补源 第二十五条,在地下水超采区。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严格控制开采地下水,在地下水严重超采地区。经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批准 可以划定地下水禁止开采或者限制开采区,在沿海地区开采地下水、应当经过科学论证、并采取措施、防止海水入侵,第二十六条,单位和个人有保护水工程的义务,不得侵占 毁坏堤防,护岸、防汛。水文监测、水文地质监测工程设施,第二十七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保障本行政区域内水工程.特别是水坝和堤防的安全 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加强水工程安全的监督管理.第二十八条。对水工程实施保护.所有的水工程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划定工程管理和保护范围。市水行政主管部门管理的水工程.由主管部门商有关县 市,区、人民政府划定工程管理和保护范围。前款规定以外的其他水工程,应当按照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的规定,划定保护范围和保护职责.在水工程保护范围内,禁止从事影响水工程运行和危害水工程安全的爆破.打井 采石.取土等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