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防治大气污染.保护和改善大气环境质量 保障公众健康、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和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省行政区域内的大气污染防治和相关监督管理活动适用本条例,第三条,大气污染防治坚持保护优先。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政府主导 公众参与,协同控制,损害担责的原则 第四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对本行政区域大气环境质量负责。完成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目标,根据本行政区域内大气环境质量确定重点工作任务和年度控制指标,乡 镇人民政府和街道办事处根据县级人民政府的安排 负责本辖区的大气污染防治专项工作。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大气环境保护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加大资金投入,将大气污染防治经费纳入各级财政预算,按照有利于大气污染物扩散的原则,合理规划、调整城市建设和空间布局.加强生态建设。采取有效措施.保护和改善大气环境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推行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政务公开,为公众监督政府及相关部门的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提供便利 第五条.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大气污染防治实施统一监督管理,发展改革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能源结构调整等与大气污染防治有关的工作 工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和推动工业企业技术升级改造等与大气污染防治有关的工作.公安交通管理部门配合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机动车污染大气实施监督管理、农业 交通运输等行政主管部门根据职责.对机动车船,非道路移动机械污染大气实施监督管理、住房城乡建设 城市管理等行政主管部门根据职责.对扬尘污染实施监督管理 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农村秸秆综合利用工作.防止焚烧秸秆等产生的大气污染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其他有关行政主管部门根据职责协助做好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第六条 大气污染防治实行目标责任制和考核评价制度。省人民政府根据大气污染防治目标责任书和大气污染防治计划开展考核评价 将完成情况纳入省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和各市、州人民政府及其负责人年度考核评价的内容.并向社会公开考核结果.市.州人民政府应当根据与省人民政府签订的大气污染防治目标责任书,制定本级人民政府的大气污染防治计划.将目标任务分解纳入各县级人民政府及其负责人年度考核评价内容,并向社会公开考核结果.第七条.对涉及公众大气环境权益的经济建设重大决策.或者可能对大气环境产生重大影响的建设项目,应当在作出决策前进行论证和大气环境风险评估.必要时举行听证 建立决策责任追究制度.对因决策造成大气环境严重损害的,应当依法追究决策主要负责人和其他责任人的责任、第八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每年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或者其常务委员会报告大气环境状况及污染防治目标完成情况,发生重特大大气污染事件的,应当将相关应急处置情况及时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报告、依法接受监督。第九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鼓励和推广适用的大气污染防治先进技术。支持大气污染防治以及相关综合利用的科学技术研究.普及大气污染防治科学知识.提高公民的大气环境保护意识,推动公众参与大气环境保护 对在防治大气污染,保护和改善大气环境质量方面成绩显著的单位和个人 给予奖励 第十条。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应当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减少大气污染,对所造成的损害依法承担责任,第十一条。任何单位和个人有责任和义务保护大气环境,并有权获取相关大气环境信息 参与和监督大气环境保护,公民应当增强大气环境保护意识.采取有利于大气环境质量改善的低碳,节俭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