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基本规定2,1,规模布局2、1.1 城市绿线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令第112号.指出。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的组成部分,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作为协调城乡生态环境 提升城市人居环境水平 完善城市服务功能的有效方式之一,是支撑城市高质量建设发展的重要依据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需要符合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提出的城市性质定位 规模。目标。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在国土空间规划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绿地系统布局.健全城市公园体系和绿道网络,落实公园绿地总面积规模以及人均公园绿地等指标、并加强公园绿地的用地管控,在各类绿地上建设实施的园林绿化工程项目、是实现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重要手段.2.1,2。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和、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文件。对城市规划建设管理领域中落实生态文明建设做出明确部署 要求 构建平衡适宜的城乡建设空间体系 适当增加生活空间,生态用地 优化城市绿地布局,构建绿道系统。实现城市内外绿地连接贯通,将生态要素引入市区,改变城市建设中过分追求高强度开发。高密度建设。大面积硬化的状况、让城市更自然 更生态,更有特色、城市绿地系统建设需要协同城市自然水系,水体、实现保护城乡生态环境 维护城乡生态安全,优化城市空间格局、提供户外游憩服务和彰显城市景观风貌等作用。为此 对城市绿地系统布局和建设提出三个方面的底线控制要求。一是尽可能依托现有自然条件、蓝绿统筹 保护现状地形地貌。河湖水系,动植物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整合绿色生态空间要素.二是合理布局组团隔离绿带 控制城市无序蔓延、更有效地支撑城市空间结构的优化调整、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设置城市通风廊道、提升城市空气流通能力,缓解城市热岛效应 有利于城区内外空气循环和污染物扩散,改善城区空气质量,提升城区舒适度,三是构建公园体系.公园作为城市公共产品供给。为居民提供游憩和休闲服务,是城市居民利用率最高的公共服务设施之一。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 人民群众更加关注公园的层级,类型、特色和品质.构建类型丰富。特色突出的公园体系.对于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提高城市宜居品质具有重要意义、公园与绿道以及滨水开放空间的有机衔接.有利于居民的出行和使用、2.1 3,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绿化条例.第九条规定。城市绿化规划应当从实际出发。根据城市发展需要、合理安排同城市人口和城市面积相适应的城市绿化用地面积,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印发国家园林城市系列标准及申报评审管理办法的通知,建城.2016,235号.中,国家园林城市标准。规定、人均建设用地小于105、0m2。人的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不小于8.0m2,人,人均建设用地达到105 0m2.人的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不小于9。0m2,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标准、提出人均公园绿地12m2,人应该是今后城市努力要达到的一个目标。为了维护好城市良好的生态环境,提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控制的底线为8,0m2,人,公园绿地服务半径覆盖率采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关于印发国家园林城市系列标准及申报评审管理办法的通知,建城,2016、235号 中的、国家园林城市标准.的城市公园绿地服务半径覆盖率大于80、的指标要求 为保障、公园绿地服务半径覆盖率大于80,的指标 绿地系统规划要进一步优化公园绿地科学布局.保障居民便捷可达公园绿地,避免大型公园绿地全部布局于城市外围.满足市民对生态产品的综合服务需求、提升公园绿地的整体服务水平 公园绿地服务半径覆盖率按下式计算,公园绿地服务半径覆盖的2,1,4,为有效指导城市建设 确保公园服务均衡合理,本规范对人均综合公园和人均社区公园指标进行分级控制,根据 城市绿地规划标准,GB,T,51346.2019,人均综合公园面积和人均社区公园面积均不低于3,0m2,人,对于社区公园,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GB。50180,2018提出新建各级生活圈的居住区应配套规划建设公园,其中十五分钟生活圈的人均公园不低于2、0m2 人、十分钟生活圈的人均公园绿地不低于1、0m2 人 相加共3,0m2。人,2。1,5。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公园建设管理的意见的通知 建城,2013、73号,明确提出 各地要在编制或修编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时 本着。生态、便民 求实.发展。的原则,编制城市公园建设与保护专项规划 构建数量达标。分布均衡,功能完备.品质优良的公园体系.为高效发挥土地效能 从绿色低碳和资源节约的理念出发,城市公园建设在均衡布局的基础上,强调结合居民使用规律分级分类配置.满足不同类型功能需求,构建城市公园体系。根据公园性质不同.分为综合公园。专类公园,社区公园.游园和郊野型公园,综合公园和社区公园承担城市居民日常基本休闲功能、按照服务半径分级均衡配置.专类公园具有特定内容、面向城市和区域服务。不参与分级规划控制。为进一步增加城市公园的供给、要充分利用生态保育区域与生态修复后的区域建设郊野型公园,纳入城市公园体系。建设植物园、动物园是加强物种保护,培育和促进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手段.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加强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的通知。建城.2002 249号。中提出.要注重和加强珍稀濒危物种的移地保护.加快动物园,植物园等建设.充分发挥公园在生物多样性研究和保护中的重要作用 注重发挥公园在生物多样性方面的科普教育阵地的作用、不断提高公众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识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印发国家园林城市系列标准及申报评审管理办法的通知.建城 2016 235号.中的 国家园林城市标准。把植物园建设纳入考核范围、要求地级市至少有一个面积40hm2以上的植物园、地级以下城市至少在城市综合公园中建有树木,花卉,专类园,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关于印发全国城市市政基础设施建设 十三五 规划的通知,建城 2017、116号、提出要加强城市综合公园.社区公园及植物科普,体育健身等各类专类公园建设,因此,为促进生物多样性研究和科普 推进.健康中国 精神理念的落实 并丰富公园类型、本条提出合理配置植物园 动物园和体育健身公园等专类公园 2。1,6、按所处区位及环境景观风貌,绿道可分为城镇型绿道和郊野型绿道两类、城镇型绿道位于城镇建成区范围内。依托道路 水系沿线等绿色空间 串联城镇功能组团,公园绿地.广场,防护绿地、历史文化街区等 供人们休闲,游憩.健身.出行,郊野型绿道位于城镇建成区范围外、连接风景名胜区、旅游度假区,农业观光区、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乡村等 供人们休闲,游憩 健身和生物迁徙等.绿道要与公交、步行及自行车交通系统相衔接 为市民绿色出行提供服务 丰富城市绿色出行方式 因此。绿道串联城乡绿色开敞空间 包括城市外围的农田林网 山体.水体等自然要素 形成城乡绿道网络体系,有助于方便游人使用.同时与城市公园体系相结合,更有效地发挥绿道作用。完善城乡游憩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