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政务处分的程序,第四十二条。监察机关对涉嫌违法的公职人员进行调查 应当由二名以上工作人员进行、监察机关进行调查时,有权依法向有关单位和个人了解情况、收集、调取证据,有关单位和个人应当如实提供情况。严禁以威胁、引诱、欺骗及其他非法方式收集证据.以非法方式收集的证据不得作为给予政务处分的依据 第四十三条 作出政务处分决定前,监察机关应当将调查认定的违法事实及拟给予政务处分的依据告知被调查人。听取被调查人的陈述和申辩。并对其陈述的事实。理由和证据进行核实、记录在案 被调查人提出的事实,理由和证据成立的,应予采纳、不得因被调查人的申辩而加重政务处分、第四十四条.调查终结后 监察机关应当根据下列不同情况 分别作出处理,一,确有应受政务处分的违法行为的,根据情节轻重,按照政务处分决定权限。履行规定的审批手续后 作出政务处分决定 二。违法事实不能成立的、撤销案件,三 符合免予.不予政务处分条件的,作出免予、不予政务处分决定,四,被调查人涉嫌其他违法或者犯罪行为的 依法移送主管机关处理、第四十五条.决定给予政务处分的 应当制作政务处分决定书,政务处分决定书应当载明下列事项 一、被处分人的姓名。工作单位和职务,二,违法事实和证据,三,政务处分的种类和依据,四.不服政务处分决定。申请复审,复核的途径和期限,五、作出政务处分决定的机关名称和日期,政务处分决定书应当盖有作出决定的监察机关的印章 第四十六条 政务处分决定书应当及时送达被处分人和被处分人所在机关、单位,并在一定范围内宣布.作出政务处分决定后 监察机关应当根据被处分人的具体身份书面告知相关的机关.单位、第四十七条。参与公职人员违法案件调查。处理的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自行回避.被调查人。检举人及其他有关人员也有权要求其回避,一 是被调查人或者检举人的近亲属的、二 担任过本案的证人的,三,本人或者其近亲属与调查的案件有利害关系的、四,可能影响案件公正调查、处理的其他情形,第四十八条 监察机关负责人的回避。由上级监察机关决定.其他参与违法案件调查.处理人员的回避 由监察机关负责人决定,监察机关或者上级监察机关发现参与违法案件调查、处理人员有应当回避情形的、可以直接决定该人员回避.第四十九条。公职人员依法受到刑事责任追究的,监察机关应当根据司法机关的生效判决,裁定。决定及其认定的事实和情节。依照本法规定给予政务处分,公职人员依法受到行政处罚 应当给予政务处分的,监察机关可以根据行政处罚决定认定的事实和情节.经立案调查核实后。依照本法给予政务处分,监察机关根据本条第一款,第二款的规定作出政务处分后.司法机关,行政机关依法改变原生效判决。裁定。决定等,对原政务处分决定产生影响的、监察机关应当根据改变后的判决,裁定,决定等重新作出相应处理 第五十条 监察机关对经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县级以上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选举或者决定任命的公职人员予以撤职。开除的、应当先依法罢免、撤销或者免去其职务,再依法作出政务处分决定,监察机关对经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各级委员会全体会议或者其常务委员会选举或者决定任命的公职人员予以撤职。开除的、应当先依章程免去其职务.再依法作出政务处分决定,监察机关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各级委员会委员给予政务处分的 应当向有关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乡、民族乡.镇的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团或者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委员会常务委员会通报、第五十一条.下级监察机关根据上级监察机关的指定管辖决定进行调查的案件,调查终结后。对不属于本监察机关管辖范围内的监察对象 应当交有管理权限的监察机关依法作出政务处分决定。第五十二条。公职人员涉嫌违法。已经被立案调查,不宜继续履行职责的。公职人员任免机关、单位可以决定暂停其履行职务。公职人员在被立案调查期间。未经监察机关同意,不得出境,辞去公职,被调查公职人员所在机关、单位及上级机关.单位不得对其交流,晋升,奖励。处分或者办理退休手续,第五十三条,监察机关在调查中发现公职人员受到不实检举。控告或者诬告陷害、造成不良影响的 应当按照规定及时澄清事实、恢复名誉.消除不良影响 第五十四条.公职人员受到政务处分的.应当将政务处分决定书存入其本人档案,对于受到降级以上政务处分的,应当由人事部门按照管理权限在作出政务处分决定后一个月内办理职务.工资及其他有关待遇等的变更手续、特殊情况下,经批准可以适当延长办理期限,但是最长不得超过六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