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设计计算7。2。1、坡顶有重要建,构,筑物的边坡工程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1、应调查建,构、筑物的结构形式,基础平面布置 基础荷载,基础类型、埋置深度,建、构.筑物的开裂及场地变形以及地下管线等现状情况,2。应根据基础方案.构造做法和基础到边坡的距离等因素.考虑建筑物基础与边坡支护结构的相互影响。3 应考虑建筑物基础传递的垂直荷载,水平荷载和弯矩等对边坡支护结构强度和变形的影响 并应对边坡稳定性进行验算,4.应考虑边坡变形对地基承载力和基础变形的不利影响。并应对建筑物基础和地基稳定性进行验算 5.边坡支护结构距建.构,筑物基础外边缘的最小安全距离应满足坡顶建筑 构 物抗倾覆、基础嵌固和传递水平荷载等要求,其值应根据设防烈度.边坡的稳定性,边坡岩土构成,边坡高度和建筑高度等因素并结合地区工程经验综合确定。不满足时应根据工程和现场条件采取有效加固措施 6 对于有外倾结构面的岩质边坡以及土质边坡,边坡开挖后不应使建 构、筑物的基础置于有临空且有外倾软弱结构面的岩体上和稳定性极差的土质边坡塌滑区,7。2、2.边坡与坡顶建,构,筑物同步设计的边坡工程及坡顶新建建,构。筑物的既有边坡工程应符合下列规定.1,应避免坡顶重要建。构,筑物产生的垂直荷载直接作用在边坡潜在塌滑体上 应采取桩基础、加深基础,增设地下室或降低边坡高度等措施,将建、构、筑物的荷载直接传至边坡潜在破裂面以下足够深度的稳定岩土层内,2。新建建 构,筑物的基础设计。边坡支护结构距建,构,筑物基础外边缘的距离应满足本规范第7,2。1条的相关规定,3,应考虑建.构、筑物基础施工过程引起地下水变化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4,位于抗震设防区.边坡支护结构抗震设计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的有关规定、坡顶的建,构.筑物的抗震设计应按抗震不利地段考虑,地震效应放大系数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的有关规定,5.新建建、构.筑物的部分荷载作用于原有边坡支护结构而使其安全度和耐久性不满足要求时,应按现行国家标准 建筑边坡工程鉴定与加固技术规范。GB,50843的要求进行加固处理、7.2、3,无外倾结构面的岩土质边坡坡顶有重要建,构.筑物时,可按表7,2、3确定支护结构上的侧向岩土压力、表7,2 3、侧向岩土压力取值。注,1。Ea。主动岩土压力合力 E,a,修正主动岩土压力合力。E0、静止土压力合力、2、β1、主动岩石压力修正系数、3、a.坡脚线到坡顶重要建,构.筑物基础外边缘的水平距离,4。对多层建筑物,当基础浅埋时H取边坡高度、当基础埋深较大时。若基础周边与岩土间设置摩擦小的软性材料隔离层,能使基础垂直荷载传至边坡破裂面以下足够深度的稳定岩土层内且其水平荷载对边坡不造成较大影响、则H可从隔离层下端算至坡底,否则,H仍取边坡高度。5,对高层建筑物应设置钢筋混凝土地下室,并在地下室侧墙临边坡一侧设置摩擦小的软性材料隔离层、使建筑物基础的水平荷载不传给支护结构.并应将建筑物垂直荷载传至边坡破裂面以下足够深度的稳定岩土层内时,H可从地下室底标高算至坡底,否则 H仍取边坡高度。7,2,4,岩质边坡主动岩石压力修正系数β1。可根据边坡岩体类别按表7,2。4确定、表7,2 4,主动岩石压力修正系数β1注、1,当裂隙发育时取大值 裂隙不发育时取小值 2 坡顶有重要既有建。构,筑物对边坡变形控制要求较高时取大值 3,对临时性边坡及基坑边坡取小值,7 2,5,坡顶有重要建,构、筑物的有外倾结构面的岩土质边坡侧压力修正应符合下列规定,1.对有外倾结构面的土质边坡,其侧压力修正值应按本规范第7,2。4条计算后乘以1、30的增大系数。应按本规范第7、2,3条分别计算并取两个计算结果的最大值,2 对有外倾结构面的岩质边坡,其侧压力修正值应按本规范第6。3 1条和本规范第6。3 2条计算并乘以1。15的增大系数.应按本规范第7、2,3条分别计算并取两个计算结果的最大值.7,2.6。采用锚杆挡墙的岩土质边坡侧压力设计值应按本章规定计算的岩土侧压力修正值和本规范第9.2。2条计算的岩土侧压力修正值两者中的大值确定,7,2 7。对支护结构变形控制有较高要求时,可按本规范第7,2,3,7。2.5条确定边坡侧压力修正值.7,2.8,当岩质边坡塌滑区或土质边坡1倍坡高范围内有建,构.筑物基础传递较大荷载时,除应验算边坡工程的整体稳定性外,还应加长锚杆 使锚固段锚入岩质边坡塌滑区外,土质边坡的与地面线间成45。外不应少于5m,8m。并应采用长短相间的设置方法,7、2.9.在已建挡墙坡脚新建建.构。筑时、其基础及地下室等宜与边坡有一定的距离,避免对边坡稳定造成不利影响 否则应采取措施处理,7 2.10。位于边坡坡顶的挡墙及建 构。筑物基础应按国家现行有关规范的规定进行局部稳定性验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