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2。防渗排水布置6 2,1 防渗排水布置应根据站址地质条件和泵站扬程等因素,结合泵房、两岸连接结构和进。出水建筑物的布置。设置完整的防渗排水系统.6,2,2、土基上泵房基底防渗长度不足时。可结合出水池布置、在其底板设置钢筋混凝土铺盖.垂直防渗体或两者相结合的布置形式。铺盖应设永久变形缝、且应与泵房底板永久变形缝错开布置。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当泵房地基为中壤土,轻壤土或重砂壤土时,泵房高水位侧宜采用钢筋混凝土铺盖,2.当泵房地基为粉土 粉细砂 轻砂壤土或轻粉质砂壤土时。泵房高水位侧宜采用铺盖和垂直防渗体相结合的布置形式。垂直防渗体宜布置在泵房底板高水位侧.在地震区粉细砂地基上 泵房底板下布置的垂直防渗体宜构成四周封闭的形式、粉土 粉细砂。轻砂壤土或轻粉质砂壤土地基除应保证渗流平均坡降和出逸坡降小于允许值外,在渗流出口处 包括两岸侧向渗流的出口处 必须设置排水反滤层 3,当防渗段底板下采用端承型桩时,应采取防止底板底面接触冲刷和渗流的措施,4、前池,进水池底板上可根据排水需要设置适量的排水孔。在渗流出口处应设置级配良好的排水反滤层、6 2,3。铺盖长度可根据泵房基础防渗需要确定,宜采用上.下游最大水位差的3倍、5倍 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混凝土或钢筋混凝土铺盖最小厚度不宜小于0。4m、永久变形缝缝距可采用8m、20m 靠近翼墙的铺盖缝距宜采用小值,缝宽可采用20mm 30mm,2,用于铺盖的防渗土工膜厚度应根据作用水头 膜下土体可能产生裂隙宽度.膜的应变和强度等因素确定.但不宜小于0、5mm。土工膜上应设保护层.3。在寒冷和严寒地区、混凝土或钢筋混凝土铺盖应适当减小永久变形缝缝距、6,2.4。当泵房地基为较薄的砂性土层或砂砾石层、其下卧层为深厚的相对不透水层时.可在泵房底板的高水位侧设置截水槽或防渗墙.截水槽或防渗墙嵌入相对不透水层的深度不应小于1,0m,其下卧层为岩石时、截水槽或防渗墙嵌入岩石的深度不应小于0.5m、在渗流出口处应设排水反滤层 当泵房地基砂砾石层较厚时.泵房高水位侧可采用铺盖和悬挂式防渗墙相结合的布置形式 在渗流出口处应设排水反滤层,当泵房地基为粒径较大的砂砾石层或粗砾夹卵石层时。泵房底板高水位侧宜设置深齿墙或深防渗墙,在渗流出口处应设排水反滤层 6。2,5 当泵房地基的下卧层为深厚的相对透水层时,除应符合本规范第6。2、2条的规定外 尚应验算覆盖层抗渗 抗浮的稳定性 必要时可在渗流出口侧设置深入相对透水层的排水井或排水沟.并采取防止被淤堵的措施,6、2、6 当地基持力层为薄层粘土和砂土互层时.除应符合本规范第 6。2,2条的规定外。铺盖前端宜加设一道垂直防渗体,泵房低水位侧宜设排水沟或排水浅井、并采取防止被淤堵的措施,6、2,7、岩基上泵房可根据防渗需要在底板高水位侧的齿墙下设置水泥灌浆帷幕。其后设置排水设施.6,2,8.高扬程泵站的泵房可根据需要在其岸坡上设置通畅的自流排水沟和护坡.6,2,9.所有顺水流向永久变形缝的水下缝段 应埋设不少于1道材质耐久.性能可靠的止水片、带,垂直止水带,片.与水平止水带、片、相交处应构成密封系统、6,2。10,侧向防渗排水布置应根据泵站扬程、岸、翼墙后土质及地下水位变化等情况综合分析确定。并应与泵站正向防渗排水布置相适应、6、2.11 具有双向扬程的灌排结合泵站,其防渗排水布置应以扬程较高的一向为主。合理选择双向布置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