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不可移动文物.第十六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文物行政部门应当按照文物保护法规定的职权将本行政区域内具有相当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不可移动文物,在征求所有人.使用人和相关主管部门意见后,分别确定为省级、市级和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报同级人民政府核定公布、并依法报上级人民政府备案、上级人民政府文物行政部门可以选择下级文物保护单位或者其他不可移动文物,确定为本级文物保护单位。文物行政部门选择的不可移动文物报请人民政府核定时,应当附具说明材料和专家意见,规模较大的文物保护单位应当制定专门的保护规划,第十七条,尚未核定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不可移动文物.由所在地县.市 区 人民政府文物行政部门予以登记.并作为文物保护点予以公布 在城镇房屋拆迁,危房改造等过程中.发现尚未登记公布的不可移动文物及其附属物、应当立即停止施工.保护现场。及时报告当地文物行政部门,文物行政部门应当在二十四个小时内赶到现场。并在七日内提出处理意见,第十八条、省级,市级和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不得擅自撤销.因自然或者意外原因损毁的,应当实行遗址保护.确需原址重建或者撤销的,必须经专家论证后依法报经省人民政府批准.第十九条,不可移动文物实行原址保护原则、未经依法批准.不得迁移,拆除 第二十条 修缮 保养,迁移、使用不可移动文物。必须遵守不改变文物原状原则,不得损毁,改建。添建、文物保护工程施工应当按照文物行政部门批准的工程设计方案进行、如需变更已批准的工程设计方案中的重要内容,必须经原审批机关批准.第二十一条 新发现重要的不可移动文物、文物行政部门应当根据文物保护需要、提出修改 调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建设规划的建议,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按照规划编制程序予以修改 调整 历史文化名城、街区 名镇。名村专项保护规划的制定和实施,按照,浙江省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的规定执行,第二十二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自核定公布文物保护单位之日起一年内划定其保护范围、根据文物保护需要,可以在文物保护单位的周围划定建设控制地带,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的划定 必须确保文物本体安全和历史风貌的完整。划定前应当征求文物保护单位有关主管部门及相邻利害关系人的意见 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划定的具体办法.由省文物行政部门会同省规划行政部门制定,报省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第二十三条,确需在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内进行工程建设或者爆破,钻探。挖掘等作业的 必须保证文物保护单位安全 并严格按照文物保护法的规定办理审批手续 未办理上述手续的.有关部门不得办理土地使用和生产,建设许可。对危害文物保护单位安全,污染文物保护单位及其环境,破坏文物保护单位历史风貌的已建设施、建筑物.构筑物.文物保护单位所在地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责令限期治理或者依法拆迁。第二十四条 经依法批准.迁移文物保护单位 文物保护点的,其迁移方案必须报经相应的文物行政部门批准,文物行政部门应当对移建工程实施监督并组织验收。第二十五条.非国有不可移动文物由所有人负责修缮,保养并承担相关费用、非国有不可移动文物有损毁危险,所有人难以承担修缮义务的、可以向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申请修缮资助、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予以资助.所有人有能力承担修缮资金而拒不履行修缮义务的,所在地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抢救修缮、所需费用由所有人承担,非国有不可移动文物所有人转让非国有不可移动文物的、所在地人民政府可以优先购买,购买条件由双方协商确定.第二十六条 不可移动文物因所有人 使用人的使用严重影响文物保护的,根据文物保护的实际需要、经与所有人 使用人协商一致、所在地人民政府可以置换或者购买该不可移动文物.第二十七条.设区的市。县,市 区.人民政府文物行政部门应当与本行政区域内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所有人或者使用人签订文物保护责任书。依法明确其应享有的权利和应承担的义务,国有省级、市级和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确需改变其管理部门的,应当根据文物保护单位的级别、由县级以上文物行政部门征得上一级文物行政部门同意后、报原公布的人民政府批准 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确需改变其管理部门的,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第二十八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每年在城市建设维护费中安排一定的经费,专项用于历史街区和城市史迹的保护,具体比例依照省人民政府有关规定确定,第二十九条.省文物行政部门应当组织力量,对本省行政区域内的水下文物进行调查,发现重要文物的,应当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第三十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按照有关文化遗产保护国际公约和法律法规规定,加强世界文化遗产的申报,保护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