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旋转式压缩机基础,一般规定4。2。1 旋转式压缩机基础的设计.应根据机器的布置和动力特性.工程地质条件,生产和工艺对机器基础的技术要求等因素 合理选择基础形式及尺寸.4,2 2 旋转式压缩机基础宜设置在均匀的中 低压缩性的地基土层上,当存在软弱下卧层、软土地基或其他不良地质条件时、应采取有效的地基处理措施或采用桩基础。4、2,3,旋转式压缩机基础底面与相邻的建、构,筑物基础底面宜放置在同一标高上且不应相连 压缩机基础与相邻的操作平台应脱开。4。2 4,旋转式压缩机基础宜采用钢筋混凝土空间框架结构。当采用大块式或墙式基础时.动力计算和构造要求可按本标准第5章的规定采用 4。2、5 旋转式压缩机框架式基础的计算 应符合下列规定,1。当进行承载力验算时。应包括框架和地基承载力的验算。2,当进行振动验算时。基础控制点的振动值不应大于容许振动值 3 当进行沉降验算时 基础的沉降和倾斜不应大于容许值.4。当进行偏心验算时、基组的总重心与基础底面形心在横 纵两个方向的偏心距均不应超过对应底板边长的3.4,2,6,当旋转式压缩机组的总扰力小于20kN。其基础的尺寸符合本标准第4.2,12条的规定且设备及生产对基础振动限值无特殊要求时.基础可不进行动力计算.振动计算4。2 7、框架式基础的动力计算宜采用空间多自由度分析模型、并应在工作转速的0,75倍、1,25倍对应的频率范围进行扫频计算.计算时可不计入地基的弹性作用 混凝土结构的阻尼比可取0,0625 动弹性模量可取静弹性模量值 4,2.8.当框架式基础同时承受多组扰力作用时 基础控制点的振动速度可按下式计算,式中、v.基础振动控制点的振动速度 mm.s,vi 第i组扰力作用下基础振动控制点的振动速度.mm s、承载力验算4,2.9、框架式基础承载力计算时,应包括下列荷载。1.永久荷载,包括压缩机基础自重,底板上填土自重 支承在顶板上的操作平台自重。安装在基础上的机组.辅助设备及管道自重、2,可变荷载。包括操作活荷载,安装活荷载。管道推力、温度作用。凝汽器真空吸力等、3,偶然荷载,包括同步电机的短路力矩.4.当量静力荷载。5、地震作用、4、2、10 荷载标准值及分项系数应按下列规定采用 1 永久荷载应按实际情况计算,安装在基础上的机组、辅助设备及管道自重的荷载分项系数应取1,5.其他永久荷载的荷载分项系数应取1 3、2 运行可变荷载宜取4kN m2。荷载分项系数应取1,5 安装活荷载宜取10kN.m2。荷载分项系数应取1。4、3.凝汽器真空吸力应由机器制造厂提供。荷载分项系数应取1,5,当凝汽器与汽轮机为刚性连接时、真空吸力应取零、当机器制造厂无法提供时、真空吸力可按下式计算 Fa、100At.4 2.10。1,式中、Fa、凝汽器真空吸力标准值.kN,At,凝汽器与汽轮机接口处的横截面面积.m2 4、同步电机的短路力矩及短路力.图4.2.10、应由机器制造厂提供。荷载分项系数应取1.0.当机器制造厂无法提供时,可按下列公式计算,式中。M0 同步电机的短路力矩标准值,kN,m,P。电机的功率.kW。n,电机的工作转速。r min、F0,作用在基础上的短路力标准值 kN,l.电机短路力作用点之间的距离,m,μ、动力系数,可取2.0 5、框架式基础承载力计算时、可将机组振动效应简化为当量静力荷载 当量静力荷载应由机器制造厂提供、荷载分项系数应取1 5、当机器制造厂无法提供时 应按下列规定确定,1。竖向当量静力荷载。应按下式计算.式中,Fz、竖向当量静力荷载标准值、kN,Gg,机器转子自重。kN,当按式 4、2。10。4,计算的竖向当量静力荷载标准值大于机器自重时,应取机器自重,2.横向,纵向的水平当量静力荷载标准值Fx。Fy可分别取竖向当量静力荷载标准值Fz的1 4,1、8、3,当基础构件不承受机器转子自重时,其竖向和横向当量静力荷载标准值可取构件自重的1,2,纵向当量静力荷载标准值可取构件自重的1。4、4。当量静力荷载按正、反方向的集中荷载作用在框架式基础的柱,横梁、纵梁轴线上时,在基础上的分布可取与机器转子自重分布成正比.4,2.11。荷载的组合应符合下列规定。1.基本组合宜包括永久荷载,安装活荷载,其他可变荷载。当量静力荷载.安装活荷载与其他可变荷载及当量静力荷载不应同时计入、各方向当量静力荷载可只计入单向作用、其组合值系数可取1,0、2 偶然组合宜包括永久荷载。可变荷载。当量静力荷载,偶然荷载、当量静力荷载的组合值系数可取0.25,短路力矩的组合值系数可取1,0 3 地震作用组合宜包括永久荷载。可变荷载.当量静力荷载、地震作用。当量静力荷载的组合值系数可取0.25。地震作用的组合值系数可取1,0,构造要求4.2。12,框架式基础的尺寸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基础底板宜设计成矩形平板,底板厚度可取底板长度的1,12.1、10,但不应小于柱截面高度和基础顶板厚度的较大值.2。柱截面宜设计成方形或矩形、截面最小宽度不宜小于柱净高的1、10、并不得小于450mm.3,基础顶板厚度不宜小于其净跨度的1,5 1,4.且不应小于800mm,4 2。13。框架式基础的配筋应符合下列规定、1 底板的板顶和板底均应配置钢筋网、钢筋直径不宜小于16mm、钢筋间距宜为150mm 200mm.2,柱纵向钢筋应按计算确定,并应沿截面对称布置。钢筋直径宜为18mm。25mm,间距不宜大于200mm,总配筋率宜为1 0,1 4。箍筋应采用复合箍筋,直径宜为10mm 12mm,间距不宜大于200mm 3.顶板的板顶和板底均应配置钢筋网。钢筋直径不宜小于16mm,间距宜为150mm 200mm,4 顶板的梁区域受力钢筋应计算确定,并应在梁截面上。下对称配置、单侧配筋率宜为0、4,1。0。箍筋直径宜为10mm.12mm,间距不宜大于200mm,5,沿底板 顶板侧边应配置构造钢筋 钢筋直径不宜小于16mm.竖向间距宜为200mm,250mm、6,当在顶板上开孔或开沟槽.孔或沟槽的直径或边长大于300mm时.应沿孔或沟槽周边配置直径不小于16mm。竖向间距为200mm,250mm的加强钢筋,7,顶板上螺栓孔或螺栓套管位置应施工准确。顶板及框架梁的纵筋应合理定位.并应避开螺栓孔或螺栓套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