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体制机制、建立健全环境法规体系。不断完善环境经济政策。加强环境科学研究。推进公众参与。综合运用法律。行政 经济 技术手段 创新工作机制、提高环境保护管理水平.努力探索代价小、效益好,排放低。可持续的环境保护新道路,一,健全法规体系 建立健全环保法规体系 公布实施 河南省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条例.起草,河南省减少污染物排放条例、河南省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条例 河南省辐射污染防治条例,等地方性法规草案,制定.河南省环境应急管理办法。修订。河南省环境污染防治设施监督管理办法,等规章、逐步完善环境标准体系,制定啤酒,铅冶炼,制药等重点行业河南省污染物排放标准。开展双洎河.海河,沁蟒河等重点流域水污染物排放标准的制定研究工作。制定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技术规范,逐步建立与污染减排需求,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地方环境标准体系、二,创新工作机制。落实环境目标责任制.将环境保护指标纳入各级政府绩效考核体系.考核结果作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内容,落实环境保护问责制和、一票否决。制。对在环境保护中取得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表彰奖励.完善环保综合决策机制,各级政府对辖区环境质量负责。定期研究解决本地环境保护的重大问题。加强部门协调配合。完善环境保护部门协同工作机制。充分发挥环境保护委员会的职能作用,环境保护部门履行环境统一监管职能。强化行政执法监督、统一制定环境保护规划并监督实施 统一发布环境监测和环境质量信息、建立环境形势分析预警机制 提高环境监测、监控和环评统计数据的使用效能 定期进行环境质量和环境监管现状分析,建设项目环评统计综合分析。准确把握全省环境形势和产业发展趋势。建立环境监测监控超标数据响应快速反应机制、提高省 市、县三级联动的环境预警响应水平,三。完善经济政策,健全环境保护投入机制 各级政府将环境保护列为年度公共财政预算的重点。确保环境保护支出随着财政实力的增强而逐步增加,从土地出让收益中安排适当比例、用于污水,垃圾处理等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将重要生态功能区,环境基本公共服务建设作为一般性转移支付的重要因素.加大,以奖促治,以奖代补.资金支持力度.以政府投资带动全社会的环境保护投入。逐步完善政府。企业,社会多元化环保投融资机制、环境污染治理投资占当年生产总值的比重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积极推进排污权交易,建立完善排污权交易体系和制度、成立省级排污权交易中心和地区性碳排放交易中心,建立交易综合信息平台,排污权有偿使用资金专项用于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完善生态补偿机制、按照,谁污染谁负担,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对丹江口库区及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干渠沿线 淮河源头等重要生态功能区加大财力补偿和污染防治资金支持力度。完善排污收费和环境价格政策.完善排污收费政策,按照国家规定的排污收费标准,调整废水,废气排污费征收标准。提高污水处理收费标准,保证污水处理厂正常运行和处理效果、落实燃煤电厂烟气脱硫,脱硝电价政策,提高污染治理的积极性、完善绿色金融政策,积极推行绿色信贷。开展重点企业环境行为信用等级评价工作,将企业环境信息纳入银行征信系统 实行差别化的信贷政策,继续实行绿色证券制度。严格上市企业环境保护核查 探索建立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制度,在石油化工。危险废物处置等环境高风险行业开展环境污染责任保险试点 四、增强科技支撑。加强环境科学基础研究、开展环境容量、环境承载力,环境监测等环境科学基础理论研究、实施水专项等一批重大科研项目,建立环境保护领域产学研联动机制 支持开发。应用和推广污染控制.生态保护。风险防范方面的高新技术.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成立河南省环境专家咨询委员会,为全省环境保护事业发展中的战略性,全局性及重大环境问题提供咨询,大力发展环境保护产业。开发推广环境保护技术装备及产品。着重发展环境保护设施社会化运营 环境咨询 工程技术设计,公共检测等环境服务业.培育一批具有自主品牌,核心技术能力强,市场占有率高的优势企业,发展以脱硫,脱硝 脱氮等减排设备和环境监测设备为主的装备制造业 使环境保护产业成为我省国民经济发展的新兴支柱产业。五。鼓励全民参与.鼓励全民参与环境保护工作,健全环境宣传教育体系.构建环境宣传教育大格局,建立全民参与环境保护的社会行动机制,加强面向社会各界的环境宣传教育和培训。进一步增强公民的环境意识和生态文明观念,深入开展.绿色学校 绿色社区.绿色企业.等绿色系列创建活动、加强环境教育基地建设。广泛动员社会各界参与保护环境,加强12369环保举报热线管理系统建设.建立重大环境违法案件有奖举报制度 完善环境新闻发布机制.继续深入开展。中原环保世纪行,活动、提高环境舆论引导能力 加强国际环境合作.认真履行国际环境公约,贯彻落实。消耗臭氧层物质管理条例 国务院令第573号。和国家实施方案 制定河南省实施方案及战略行动计划、建立工作机制.加大履约投入 全面推动我省国际环境公约履约工作、积极开展与发达国家和地区.国际机构以及周边省份的环境合作与交流、在切实履行相应国际义务的同时 大力引进先进的环境理念 环保技术,管理模式,积极争取资金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