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体制机制 建立健全环境法规体系。不断完善环境经济政策.加强环境科学研究。推进公众参与 综合运用法律 行政。经济,技术手段.创新工作机制.提高环境保护管理水平 努力探索代价小 效益好 排放低,可持续的环境保护新道路,一 健全法规体系 建立健全环保法规体系,公布实施。河南省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条例 起草.河南省减少污染物排放条例 河南省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条例,河南省辐射污染防治条例、等地方性法规草案,制定。河南省环境应急管理办法、修订。河南省环境污染防治设施监督管理办法。等规章,逐步完善环境标准体系 制定啤酒,铅冶炼,制药等重点行业河南省污染物排放标准,开展双洎河.海河,沁蟒河等重点流域水污染物排放标准的制定研究工作 制定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技术规范、逐步建立与污染减排需求、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地方环境标准体系.二。创新工作机制。落实环境目标责任制.将环境保护指标纳入各级政府绩效考核体系。考核结果作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内容 落实环境保护问责制和、一票否决。制,对在环境保护中取得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表彰奖励,完善环保综合决策机制。各级政府对辖区环境质量负责,定期研究解决本地环境保护的重大问题,加强部门协调配合 完善环境保护部门协同工作机制,充分发挥环境保护委员会的职能作用 环境保护部门履行环境统一监管职能 强化行政执法监督、统一制定环境保护规划并监督实施 统一发布环境监测和环境质量信息、建立环境形势分析预警机制,提高环境监测 监控和环评统计数据的使用效能 定期进行环境质量和环境监管现状分析.建设项目环评统计综合分析.准确把握全省环境形势和产业发展趋势、建立环境监测监控超标数据响应快速反应机制、提高省,市.县三级联动的环境预警响应水平 三,完善经济政策,健全环境保护投入机制.各级政府将环境保护列为年度公共财政预算的重点.确保环境保护支出随着财政实力的增强而逐步增加、从土地出让收益中安排适当比例。用于污水,垃圾处理等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将重要生态功能区、环境基本公共服务建设作为一般性转移支付的重要因素.加大,以奖促治,以奖代补 资金支持力度,以政府投资带动全社会的环境保护投入、逐步完善政府.企业、社会多元化环保投融资机制。环境污染治理投资占当年生产总值的比重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积极推进排污权交易、建立完善排污权交易体系和制度.成立省级排污权交易中心和地区性碳排放交易中心,建立交易综合信息平台、排污权有偿使用资金专项用于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 完善生态补偿机制.按照。谁污染谁负担。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对丹江口库区及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干渠沿线 淮河源头等重要生态功能区加大财力补偿和污染防治资金支持力度、完善排污收费和环境价格政策、完善排污收费政策,按照国家规定的排污收费标准,调整废水,废气排污费征收标准、提高污水处理收费标准、保证污水处理厂正常运行和处理效果。落实燃煤电厂烟气脱硫,脱硝电价政策,提高污染治理的积极性、完善绿色金融政策 积极推行绿色信贷。开展重点企业环境行为信用等级评价工作、将企业环境信息纳入银行征信系统.实行差别化的信贷政策,继续实行绿色证券制度 严格上市企业环境保护核查、探索建立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制度,在石油化工,危险废物处置等环境高风险行业开展环境污染责任保险试点.四,增强科技支撑 加强环境科学基础研究,开展环境容量 环境承载力,环境监测等环境科学基础理论研究、实施水专项等一批重大科研项目,建立环境保护领域产学研联动机制.支持开发,应用和推广污染控制,生态保护.风险防范方面的高新技术.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成立河南省环境专家咨询委员会。为全省环境保护事业发展中的战略性.全局性及重大环境问题提供咨询,大力发展环境保护产业,开发推广环境保护技术装备及产品、着重发展环境保护设施社会化运营、环境咨询 工程技术设计,公共检测等环境服务业 培育一批具有自主品牌。核心技术能力强、市场占有率高的优势企业。发展以脱硫.脱硝。脱氮等减排设备和环境监测设备为主的装备制造业,使环境保护产业成为我省国民经济发展的新兴支柱产业,五,鼓励全民参与,鼓励全民参与环境保护工作,健全环境宣传教育体系,构建环境宣传教育大格局。建立全民参与环境保护的社会行动机制。加强面向社会各界的环境宣传教育和培训 进一步增强公民的环境意识和生态文明观念,深入开展。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绿色企业.等绿色系列创建活动.加强环境教育基地建设,广泛动员社会各界参与保护环境,加强12369环保举报热线管理系统建设。建立重大环境违法案件有奖举报制度。完善环境新闻发布机制.继续深入开展,中原环保世纪行 活动、提高环境舆论引导能力、加强国际环境合作 认真履行国际环境公约,贯彻落实,消耗臭氧层物质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573号.和国家实施方案、制定河南省实施方案及战略行动计划.建立工作机制、加大履约投入、全面推动我省国际环境公约履约工作,积极开展与发达国家和地区,国际机构以及周边省份的环境合作与交流,在切实履行相应国际义务的同时.大力引进先进的环境理念 环保技术,管理模式.积极争取资金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