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3 初步勘察8,3、1 初步勘察应对场地内拟建建筑地段的稳定性作出评价,并应对建筑总平面布置方案 冻土地基的设计原则、基础方案、冻土现象的防治及建筑场地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措施提出建议。8 3.2、初步勘察阶段.应进行下列工作,1,搜集选址阶段的勘察,建筑区范围内地形.建筑区工程的性质及规模等资料,2,初步查明地层结构,冻土特征及分布规律 以及冻土现象的类型,成因和对场地稳定性的影响程度.并初步预测在建筑使用期间冻土工程地质条件可能发生的变化 3、初步查明冻土区地下水类型 地下水埋藏条件 相互关系,及其对冻土构造与工程建筑的影响、4,对抗震设防烈度等于或大于6度的建筑场地 应对场地和地基的地震效应做出初步评价,5.查明构造地质。环境地质条件.6,初步判定水和土对建筑材料的腐蚀性.7 冻土地区高层建筑初步勘察时 应对冻土地基设计原则,基础类型,基坑开挖与支护及地下水治理进行初步分析评价并提出建议,8,3,3。初步勘察阶段,勘探线.点。网的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1 勘探线应垂直地貌单元边界线、地质构造线及地层界线 2 勘探点应布置在每个地貌单元类型的地貌交接部位。在微地貌或冻土现象发育地段应增加勘探点的数量 3,在同一地貌单元、地形平坦。冻土工程性质较均一,分布面积较大的场地 勘探点可按方格网布置、4,初步勘察勘探线,勘探点间距可根据冻土地基复杂程度等级按表8 3,3确定,表8,3,3、初步勘察勘探线,点间距、m。8、3。4.初步勘察勘探点可分一般性勘探点和控制性勘探点两种.其深度可根据工程重要性等级。按表8.3、4确定,表8.3 4.初步勘察勘探孔深度。m。注,1、勘探孔包括钻孔 原位测试孔及探井等.2 控制性勘探点数量不小于勘探点总数的1 3、每个地貌单元或每个主要建筑地段应有控制性勘探点.8.3。5,当存在下列情形之一时,应增减勘探孔深度,1,在预定深度内遇基岩时 除控制性勘探孔仍应钻入基岩适当深度外,其他勘探孔达到确认的基岩后即可终止钻进 2,在预定深度遇到饱冰冻土.含土冰层或纯冰层时,应加深或穿透该层.3。遇到岛状冻土.控制孔深度应超过冻土下限不小于3m、8,3。6。初步勘察阶段取土,水试样和原位测试工作,应符合下列规定。1、初步勘察取土样和进行原位测试的勘探点数量,不应少于勘探点总数的1、3、2、取土样和原位测试的竖向间距。应按地层的特点和冻土的均匀程度确定.各层土均应取样或进行原位测试、其有效数据不应少于6件 组.3,当地下水对地基基础有影响时、应采取水试样进行试验,评价其对建筑材料的腐蚀性时,每个场地不应少于2处,每处不应少于1件。4 地温测试点,在平面上宜均匀分布 当场地跨越不同地貌单元的场地时。应在不同地貌单元设置有地温观测点、地温观测点数量不宜少于控制性勘探点数量的1.3 且每个场地不应少于3个,测试深度不应小于20m.竖向测试间距不应大于2m,5。测试土层剪切波速可在控制性勘探孔中进行,每个场地波速测试孔数量不宜少于3个。8.3、7。冻土工程地质初步勘察报告应包括下列内容,1。工程性质.任务要求及勘察工作情况 2.场地位置.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冻土分布规律,地下水类型.埋藏条件等,3,冻土物理力学及热学参数的分析与选用 4。冻土现象的分布及发育程度.5.场地和地基的地震效应评价,6。地下水和土对建筑材料腐蚀性评价、7.评价各层土的冻土类型、冻胀性.融沉性。判定冻土盐渍度及冻土泥炭化程度.8、评价拟建场地建筑地段的适宜性和地基的稳定性。9.对冻土地基的设计原则,基础形式,冻土现象的防治.建筑场地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措施提出建议。8 3、8。冻土工程地质初步勘察报告所附图表 应按本规范第4,5。3条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