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像控测量6,3、1,像控点在像片上的位置应符合下列规定、1.应布设在航向及旁向六片或五片重叠范围内.2。距像片边缘不得小于1,5cm,3,相邻航线公用的像片控制点应布设在旁向重叠中线附近,离开上,下航线像片方位线的距离均不应小于4.5cm、当旁向重叠过大.离开上。下航线像片方位线的距离小于4,5cm时、上。下航线应分别布点,当旁向重叠过小 像控点在相邻航线不能公用时、应分别布点 此时控制范围在像片上裂开的垂直距离不应大于1cm。当条件受限制时。也不得大于2cm,4 航线两端上,下像控点相互偏离值在同一像对内应小于半条基线,像控点左右偏离在规则区域网中间不应超过一条基线 6.3。2 像控点布设可选择区域网布点法、全野外布点法、航线网布点法中的一种或两种相结合的布设方案,6,3、3,区域网点应符合下列规定。1,区域网应按周边6点法,图6.3,3,1。或周 边8点法.图6、3,3。2 布设平高点,2,区域网旁向控制点间的跨度不应大于4条航线.航向相邻控制点间的基线数应按表6、3 3。1进行估算,3.高程控制点的布设应采用网状布点.在布设平高点的基础上、应沿区域网航向垂直方向布设3排。5排高程控制点,图6、3、3,3 图6 3,3。5.4。航线两端上,下应有一对高程点 航向方相邻两排高程控制点间的跨度应按表6,3,3,2估算,5,当航向方相邻两排高程控制点间基线估值大于3排不足4排时或大于4排不足5排时,应按3排或4排布设高程点。并应在网的上、下边相邻两排高程控制点中部加布高程点.图6、3.3、6、6。在相邻两排高程控制点间的跨度值小于4条基线时,应按4条基线布设1排高程点.同时在网的上、下边应加布高程点。图6 3.3,7,7。不规则区域网在凸出处应布设平高点.凹进处应布设高程点,当凹角点和凸角点之间的距离超过两条基线时。凹角点处也应布设平高控制点,图6.3、3。8和图6.3、3。9。6,3.4,特殊情况下布点应符合下列规定。1,当航向重叠小于53,产生航摄漏洞时应分别布点,并应对漏洞处用野外测图方法补测,2、旁向重叠小于15、时。应分别布点,当选定的控制点离开像片边缘大于1cm。且重叠部分影像清晰.其范围内无重要地物时 除应分别布点外,还应在重叠部分加测2个,3个高程点,3。当像主点或标准点位处于水域内.或被云影.阴影。雪影等覆盖以及其他原因使影像不清 或无明显地物 且落水范围的大小和位置尚不影响立体模型连接时、可按正常航线布点、当像主点附近3cm范围内选不出明显目标,或航向三片重叠范围内选不出连接点时.落水像对应采用全野外布设像控点 当旁向标准点位落水,且在离开方位线4cm以外的航向三片重叠范围内选不出连接点时,落水像对应采用全野外布设像控点 6.3.5,野外选刺像控点应符合下列规定,1,平面控制点应选在影像清晰的明显地物点.接近正交的线状地物交点、地物拐角点或固定的点状地物上.实地辨认误差应小于图上0,1mm。弧形地物与阴影处不得作为刺点目标,各等级的测量控制点应刺出点位.并应加注点位说明,高程控制点的标石至地面的高差应量注至厘米。2 高程控制点应选刺在局部高程变化很小的地方.狭沟、尖山顶和高程变化大的斜坡等不得选作刺点目标,当点位选在屋顶、围墙。陡坎等高出或低于地面的地物上时,应量出其与地面的比高、注至厘米、并应详细绘出点位略图和断面图、3、平高控制点的选刺应同时满足平面和高程控制点对点位目标的要求.4.像控点在各张相邻像片上均应清晰可见.应选择影像最清晰的一张像片作为刺点片,刺点误差和刺孔直径不得大于0、1mm。且应刺透。不得有双孔.刺偏时应换片重刺。5,选刺目标时应判读像片、并应满足刺点目标要求,同时应满足像控点布设的点位要求和兼顾联测的方便,选定后宜打桩或埋石,并应进行编号和实地绘制略图 桩位.说明、略图和刺孔位置应一致和确切无误,控制像片整饰格式宜符合本规范附录M的规定,6 3。6.像控点测量应符合下列规定,1 控制点的平面坐标测量可采用GPS,电磁波测距附合导线和支导线等方法测定 其测量精度应符合本规范第6.1、3条的规定 2.测定像片控制点的高程 可采用GPS、电磁波测距高程导线等方法测定,其测量精度应符合本规范第6、1.3条的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