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6。支撑抗震设计7 6,1、排架柱间支撑宜采用中心支撑,支撑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1。每一个结构单元的各柱列 应在其中部或接近中部的开间内沿柱全高设置一道柱间支撑.图7。6 1,a,7度时.结构单元长度超过120m,重屋盖。或150m、轻屋盖,8度 9度时、结构单元长度超过90m.重屋盖,或120m。轻屋盖 时.宜在单元长度的1 3处的开间内设置两道柱间支撑,图7。6,1,b。有吊车的厂房,尚应在结构单元的两端开间内的上柱范围内设置上柱支撑,2、结构单元内。沿各柱列的柱顶宜设置通长的受压系杆、受压系杆可与屋架端部系杆合并设置,3 结构单元内 各柱列柱间支撑的侧移刚度应按下列规定确定。1、同列柱内上段柱的柱间支撑侧移刚度不宜大于下段柱的柱间支撑侧移刚度。2,同一柱间采用双片支撑时。其侧移刚度宜相同、3、结构单元内。设有不约束结构变形的纵向侧墙时、各柱列柱间支撑的侧移刚度宜相接近.但边列柱的柱间支撑的侧移刚度不宜大于中列柱柱间支撑的侧移刚度,当两侧边列柱有约束结构变形的纵向侧墙时。中列柱柱间支撑的侧移刚度应大于边列柱间支撑的侧移刚度 图7.6,1 柱间支撑布置7,6.2,支撑杆件平面外长细比宜小于平面内的长细比。7,6,3 排架交叉形柱间支撑应符合下列规定 1。交叉形支撑斜杆的长细比不应超过表7 6.3的规定,表7,6,3、交叉形支撑斜杆的最大长细比 2 长细比不超过200且拉压杆截面相同的交叉形支撑,应计入压杆的协同工作.计算简图可采用单斜拉杆简图,图7,6.3,其计算应符合下列规定。1、确定支撑系统的侧移刚度时、拉杆的计算截面面积应乘以增大系数。1、φi.φi为该节间相应斜压杆的轴心受压稳定系数,可按现行国家标准,钢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7的有关规定采用、对单角钢杆件尚应计入折减系数,图7,6,3.按拉杆设计的交叉形支撑计算、2 确定斜拉杆的轴力时、应计入斜压杆在反复循环荷载下强度降低引起的卸载效应。轴力设计值可按下式计算。式中。Ni,斜拉杆的轴力设计值、φi 第i节间斜杆轴心受压稳定系数,可按现行国家标准、钢结构设计规范.GB。50017的有关规定采用,Vbi 第i节间支撑承受的地震剪力设计值 sc.支撑所在柱间的净距.li.第i节间斜杆的全长、7.6,4。排架的人字形和门形柱间支撑,应符合下列规定。1,上柱.下柱支撑斜杆的长细比 均不应超过表7,6.3中对下柱支撑的规定。2、压杆强度设计值应乘以承载力折减系数,其值可按表7。6、4取用、表7,6,4。斜压杆承载力折减系数7、6,5,框架纵向柱间支撑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1 柱间支撑宜设置于柱列中部附近,当纵向柱数较少时,亦可在两端设置 多层多跨框架纵向柱间支撑宜布置在质心附近 且宜减小上、下层间刚心的偏移,2。纵向支撑宜设置在同一开间内.无法满足时.可局部设置在相邻的开间内.3,支撑形式可采用交叉形。人字形等中心支撑.图7.6 5。a.当采用单斜杆中心支撑时。应对称设置.9度采用框架。支撑结构体系时,可采用偏心支撑,图7,6 5、b,图7.6,5。框排架结构柱间支撑形式7、6、6.框排架结构中排架屋盖支撑的布置可按本规范第6.5节的有关规定采用。框架结构部分各柱列侧移刚度相差较大或各层质量分布不均匀,且可能造成结构扭转时。应在单层与多层相连部位沿全长设置纵向支撑。7、6,7,框架中心支撑应符合下列规定。1、支撑形式应符合本规范第7。6 5条的规定。2,支撑杆件由组合截面构成时。其板件宽厚比不应超过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的有关规定,3 支撑杆件的长细比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的有关规定,4,人字形支撑的水平杆兼作框架横梁时 构造上应保持节点处梁的连续贯通,计算框架梁在重力荷载代表值作用下的内力时、不应计入支撑的支承作用,但在支撑计算时、应计入由框架梁传来的重力荷载效应。5、框架各柱列的纵向侧移刚度宜相等或接近 上层支撑的侧移刚度不得大于与其相连的下层支撑的侧移刚度.同一层内设置数道支撑时.其侧移刚度亦应相接近。7.6、8,框架的交叉形支撑 人字形支撑宜计入柱轴向变形对支撑内力的影响。计算中未计入柱轴向变形对支撑内力的影响时.支撑斜杆中的附加压应力应按下列规定计算,图7。6、8,图7、6。8 交叉支撑和人字形支撑计算 1。交叉形支撑。按拉杆简图设计时除外、时、可按下式计算,2。人字形支撑时.可按下式计算,式中,Δσ。支撑斜杆中的附加压应力.σc。支撑斜杆两端连接固定后.由验算层以上各楼层重力荷载代表值引起的支撑所在开间柱的轴向压应力.ld.支撑斜杆长度,b,h、分别为验算层支撑所在开间的框架梁的跨度和楼层的高度、Ab Ib。分别为验算层支撑所在开间的框架梁的截面面积和绕水平主轴的惯性矩,Ad,支撑斜杆的截面面积。Ac.验算层支撑所在开间框架柱的截面面积、左柱,右柱截面不相等时,可采用平均值。7,6,9 偏心支撑可由支撑斜杆及与其偏心相交的耗能梁段组成 框架偏心支撑应符合下列规定.1,偏心支撑可采用单斜杆支撑或人字形支撑,图7,6,5,b,2、框架其他各层均设置偏心支撑时.顶层则宜采用中心支撑.3、偏心支撑耗能梁段应按下列规定区分为剪切屈服型。剪弯屈服型和弯曲屈服型 1 剪切屈服型,2、剪弯屈服型,3,弯曲屈服型,式中.Ms,MsN.耗能梁段无轴力或有轴力的全塑性受弯承载力 Vs,耗能梁段的全塑性受剪承载力,e,耗能梁段的净长度。4、耗能梁段宜设计为剪切屈服型,与柱连接的耗能梁段不应设计为弯曲屈服型、7,6,10、偏心支撑耗能梁段的全塑性承载力可按下列公式计算,图7,6,10.图7,6 10。耗能梁段截面。1,全塑性受弯承载力Ms.MsN、可按下式计算。1 梁段中无轴力时、Ms ƒyWpb,7、6 10 1,2。梁段中有轴力时、MsN ƒy.σa Wpb.7 6,10、2、2、全塑性受剪承载力可按下式计算.Vs.0.58ƒyh0tw,7 6。10。3 式中,ƒy、耗能梁段钢材的屈服强度。Wpb 耗能梁段的塑性截面模量 σa,轴向力引起的梁段翼缘的平均正应力 tw,h0,分别为耗能梁段腹板的厚度和高度,3、轴力引起的耗能梁段翼缘的平均正应力。式中 VIb,NIb,耗能梁段计入地震作用效应组合的剪力设计值和轴力设计值,bf.tf,分别为耗能梁段翼缘的宽度和厚度.AIb、耗能梁段的全截面面积、3 式,7.6。10 4。和式、7,6,10,5、计算的σa,0 15ƒy时、可取σa,0,7 6 11,耗能梁段在多遇地震作用效应组合下,其强度应符合下列规定。式中.MIb、耗能梁段的弯矩设计值,ƒ,耗能梁段的钢材强度设计值、应按现行国家标准,钢结构设计规范.GB,50017的有关规定采用、2、腹板强度应符合式、7.6。11,2.的要求.式中.W,耗能梁段的截面模量 7,6 12,耗能梁段的抗震设计尚应符合下列规定,1 板件的宽厚比不应超过现行国家标准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有关梁的限值.2,梁段腹板上不得加焊加强板或开洞口、3,应按下列规定设置与梁翼缘等宽的腹板横向加劲肋,图7、6.12,1,支撑斜杆连接处梁的两侧均应设置横向加劲肋,2 在耗能梁段两端距离等于翼缘宽度,bf、处应设置横向加劲肋,7,中间加劲肋宜在腹板两侧对称设置.但梁高小于600mm时亦可单侧设置。8 加劲肋的厚度不应小于耗能梁段腹板厚度的0 75倍、且不应小于10mm.9、加劲肋与梁可采用角焊缝焊接连接,与腹板连接的角焊缝承载力不应低于Astƒ。与翼缘连接的角焊缝承载力不应低于0 25Astƒ.Ast为加劲肋的截面面积 图7。6.12。耗能梁段的加劲肋,4.在耗能梁段两端上、下翼缘均应设置水平侧向支撑,支撑杆的轴力设计值不应小于0 015ƒAf、沿耗能梁段延伸的框架梁,亦应在梁端设置上、下翼缘的水平侧向支撑、支撑点的间距不应大于 bf为框架梁翼缘宽度、支撑杆的轴力设计值宜采用0、012ƒAf,ƒ为梁段钢材强度的设计值,Af为上、下翼缘各自的截面面积 侧向支撑杆的长细比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钢结构设计规范,GB.50017的有关规定,7。6,13 偏心支撑斜杆承载力验算应符合下列规定,1、支撑斜杆的轴力设计值应采用下列公式中的较小值 式中 N.支撑斜杆的轴力设计值。Nbr,按地震作用效应组合的支撑轴力设计值、2。斜杆的强度和稳定性应按现行国家标准 钢结构设计规范。GB,50017的有关规定验算。其钢材强度设计值应除以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7、6。14.偏心支撑所在开间框架柱的承载力验算应符合下列规定.1.柱的弯矩设计值应采用下列公式中的较小值。式中,M 偏心支撑所在开间框架柱的弯矩设计值 Mc.按地震作用效应组合的柱弯矩设计值。2,柱的轴力设计值应采用下列公式中的较小值 式中.N、偏心支撑所在开间框架柱的轴力设计值.Nc,按地震作用效应组合的柱轴力设计值,3,柱强度和稳定性应按现行国家标准.钢结构设计规范,GB。50017的有关规定验算,其钢材强度设计值应除以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7.6,15。偏心支撑杆件的连接应符合下列规定,1,剪切屈服型耗能梁段翼缘与柱的连接应采用坡口全焊透焊接 梁段腹板与柱连接可采用角焊缝焊接 焊缝的承载力应符合腹板的全塑性受剪承载力要求、2.支撑与耗能梁段的连接.图7,6 12和图7 6 15、应符合下列规定、1 支撑轴线与梁轴线的交点可在耗能梁段以内或端部,但不应位于耗能梁段以外 2。不应将支撑杆及其节点板伸入耗能梁段以内.图7,6。15 支撑斜杆与框架梁连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