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抽水试验6.1.一般规定6。1。3,应用人工放射性同位素稀释法是确定地下水运动状态要素行之有效的测试手段。国外对稀释法和示踪法久已广为应用,且有成熟的经验,近年来 我国已有不少单位对放射性同位素技术在水文地质勘察方面的推广应用进行了大量工作,并有不少应用实例,效果较佳、采用人工放射性同位素可测定松散含水层中渗透流速.实际流速 流向、有效孔隙度和弥散率等参数。进而可确定含水层的渗透系数和弥散系数,6,1 4.1.关于观测孔布置的方向.当地下水存在着坡度 尤其是水力坡度较大、时。在不同方向上的水头损失是不相等的,因此。需要根据试验的目的来考虑观测线的布置方向。譬如,为计算水文地质参数 观测线常垂直地下水流向布置.以减少水力坡度对计算参数的影响.若测量含水层不同方向的非均匀性和实测抽水的影响范围、可根据具体目的布置观测线.若需要查明边界条件时,应在边界有代表性的地段布置观测孔.2、关于观测孔距抽水孔的距离 为计算参数用的观测孔距抽水孔的距离.应取决于从观测孔中测得的水位下降值是否符合计算公式中的要求 譬如常用的计算公式.是假设地下水为层流和二维流的情况下推导出来的。而没有考虑在产生紊流和三维流时所造成的水头损失。因此从观测孔中测得的水位下降值应满足推导上述公式的条件.观测孔距抽水孔的距离。一般当r,M时.紊流 三维流的影响就很小,对计算精度不会有大的影响.所以本规范规定.距抽水孔的第一个观测孔的距离宜大于含水层厚度,三维流的影响与抽水孔的出水量及过滤器直径的大小有关.如抽水孔出水量很小,过滤器直径比较大时 则第一个观测孔可以靠抽水孔更近一些 关于远观测孔的距离、一般要求从孔中测得的水位尽量不受含水层边界的影响且易于达到稳定,以便于资料的分析和采用多种方法计算水文地质参数 为此,原则规定 距第一个观测孔的距离不宜太远。这样,也可保证孔中有较大的水位降 减少测量时的观测误差,上述规定,主要是为了利用观测孔中的水位下降值求水文地质参数而制定的 若是为了实测影响范围或其他用途 则可不受其限制、3,关于观测孔的数量.观测孔的数量与所采用的计算公式的要求有关,为了能使用同一资料采用多种方法进行计算,相互比较 因此规定同一观测线上的观测孔数宜为3个,5。关于观测孔过滤器的设置,对观测孔过滤器的设置。要求置于同一含水层.同一深度。过滤器长度相同.以增强可比性。给分析,利用资料提供方便,6,1.7 原规范条文规定、采用数值法评价地下水资源时、宜进行。次大流量大降深的抽水试验 但是,究竟是单孔,还是群孔抽水试验.则未作明确规定 实践表明。采用数值法计算和评价地下水资源时 有时需要反求参数,或识别和检验数值模型的合理性。所有这些、都需要有模拟域的水量,水位和边界条件方面的资料、为了满足这些要求。唯通过大流量 大降深的群孔抽水试验才能达到目的 所以本次修订时,进一步明确规定.采用数值法计算时、宜进行大流量 大降深的群孔抽水试验、此处用词为宜.表示允许选择.例如、当水文地质条件简单、通过常规勘察手段能够查明补给和边界条件,利用地下水自然动态资料能满足数值法计算要求、就不必进行群孔抽水试验,反之 当计算区地下水赋存条件复杂,其补给和边界条件难以查明时 则必须进行开采性的群孔抽水试验.至于强调应以非稳定流抽水试验为主。因为建立数值模型所需的含水层导水系数。T.释水系数。S。越流参数,B 及给水度,μ、等水文地质参数,用稳定流抽水试验是无法获得的 6 1、8,自然水位是抽水试验的基础资料、必须正确测定和获得,若抽水前后自然水位发生变化。应分析原因.如降雨,气压 钻进生产用水等。予以校正、考虑到利用稳定流抽水试验的恢复水位资料计算水文地质参数的需要 本条文规定.恢复水位的测量应按非稳定流抽水试验的观测时间间隔进行,本次修订时.对本条文内容未作大的改动,仅在测量抽水孔,观测孔。的。测量,一词前加了 同步,二字。以保证资料对比和分析结果的精度 6.1.12、目前在抽水试验工作中、出水量的测量。除了原条文所规定的方法外.不少单位也采用水表计数法测定、结果可靠。故本次修订时,也将此法纳入本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