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4.过渡段。普通带式输送机和水平转弯带式输送机10.4.1,普通带式输送机和水平转弯带式输送机的槽形过渡段最小长度lTd 图10,4、1.1和图10,4。1,2、应根据输送带类型、张力利用率 滚筒上母线与槽形托辊组的相对位置确定、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根据输送带张力利用率宜按表10 4,1,1和表10、4 1。2选取 2、根据滚筒与槽形托辊组的相对位置 宜按下列公式计算.式中,lTd.min。槽形过渡段的最小长度基准值,托辊组为2托辊和3托辊、m。cTd。槽形过渡段的最小长度系数.聚酯和聚酰胺织物芯输送带取8,5.钢丝绳芯输送带取14,hk1.输送带两侧边缘构成的平面与滚筒上母线的距离 m、hk0,输送带两侧边缘构成的平面与槽底托辊上母线的距离、槽深.m,hTr,滚筒上母线与槽底托辊上母线平面的距离,m,3,根据槽形过渡段输送带中心区域的应力 单位宽度的张力 大于0和输送带边缘的应力不超过许用值的限制条件,宜按下列公式计算.1。织物芯输送带 2。钢丝绳芯输送带。式中.bS、支承在侧辊上的输送带部分的宽度 m.k、输送带边缘的应力与输送带中心区域的应力差,N,mm。图10,4,1.3。ELGK、输送带纵向弹性模量.N mm,c1。c2、c3一一计算系数,lTd,过渡段的附加长度、m hTr。max.滚筒上母线与槽底托辊上母线平面的最大距离标称值,m、取hTr、max,hk0、3,3 过渡段输送带的应力差,输送带单位宽度的张力差。图10、4 1,3.宜按下列公式计算,式中 kk,zul.过渡段输送带边缘的许用应力,N.mm kM、输送带中心区域的应力、N.mm。kN 输送带名义拉断强度或拉伸强度 N,mm.kt,rel一,输送带接头相对基准疲劳强度系数.宜取0、30,0,45,见本标准第8 1。14条、cK.基于输送带边缘张力确定的最小接头疲劳强度系数,织物芯输送带取1,钢丝绳芯输送带取1。25,当通过详细计算确定槽形过渡段输送带边缘应力时可取1 S0.基于输送带接头特征的安全系数.取1 0、1、2,标准值为1,1。见本标准第8。1,14条 S1.基于输送带运行条件的安全系数,取1,5.1、9、标准值为1,7 见本标准第8,1。14条。k 输送带的平均应力。N。mm 4,槽形过渡段的最小长度 当没有特殊要求时 宜按本条第1款选择。或取本条第2款,第3款中的最大值.U型带式输送机10、4.2.U型带式输送机槽形过渡段的最小长度。应根据输送带类型及张力利用率,滚筒上母线与U形托辊组的相对位置确定.图10、4,2.1。图10,4,2,2,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滚筒上母线宜位于U形托辊组圆心处所在平面,图10、4.2 2,2 当滚筒处输送带的张力利用率不大于60、时,槽形过渡段的最小长度宜按表10、4、2的数值选取.当输送带的张力利用率大于60、时 应计算确定,3,当尾部受料时,尾部槽形过渡段的最小长度应符合下列规定,1。槽形过渡段的最小长度应计入受料段导料槽的长度 2.尾部滚筒至受料段第一组缓冲托辊组的最小距离、应符合第10。4.1条关于槽形过渡段最小长度的规定,3、受料段导料槽的长度应符合第10,2.2条的规定 4 受料段导料槽至输送带呈U形横截面的长度、应根据导料槽结构、输送带类型和张力确定、管状带式输送机10,4。3 管状带式输送机过渡段的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1.头部上分支的头部滚筒上母线平面宜位于管状输送带顶面,图10。4 3 a。2,头部下分支的改向滚筒上母线平面宜位于管状输送带底面,图10,4,3.b,或管状输送带中心 图10。4,3。c.3。尾部滚筒上母线平面宜位于上分支管状输送带中心,图10、4。3.d。尾部滚筒下母线平面宜位于下分支管状输送带中心 图10,4、3,e 4,受料段至管状输送带第一窗框板间应为直线段、10.4、4.管状带式输送机过渡段的最小长度。图10,4.4 1,图10、4,4 3。应根据输送带类型和名义管径确定,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 过渡段的最小长度应根据输送带类型确定,宜按表10,4.4选取、2,当尾部受料时。尾部槽形过渡段的最小长度应符合下列规定、1。槽形过渡段的最小长度应计入受料段导料槽的长度,2 尾部滚筒至受料段第一组缓冲托辊组的最小距离,应符合第10,4。1条关于槽形过渡段最小长度的规定,3,受料段导料槽的长度宜符合第10、2,2条的规定。4。受料段导料槽至输送带呈管状横截面的长度,应根据名义管径 导料槽的结构和输送带张力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