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录H.岩体风化带划分H。0,1 风化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地质作用。在鉴定和描述岩体风化作用的产物时 应以地质特征为主要标志,包括岩石的颜色.结构构造 矿物成分。化学成分的变化 岩石的崩解,解体程度,矿物蚀变程度及其次生矿物成分等.间接标志如锤击反应、波速变化也是重要的辅助手段、岩体风化分带的划分主要考虑风化岩石的类型及组合特征,岩体的宏观结构及完整性.物理力学性质及水文地质条件等。岩体风化分带的划分仍主要采用国内外通用的5级分类法,并采用国际统一术语命名 但由于各地气候条件。原岩性质和裂隙发育情况差异很大,导致岩体风化程度和状态的变化极为复杂.本次修订主要是将中等风化、弱风化.进一步分为上.下两个亚带,并增加了碳酸盐岩风化带划分标准、而仍保留了原规范中对全,强。微风化带的划分规定。这次规范修订对风化岩与新鲜岩波速比作了部分修正 对原规范表E 0,1中等风化岩与新鲜岩纵波速之比由.0,6,0,8。修正为,0,6,0.8。将微风化波速比由.0.8。1,0 修正为,0,8 0,9.将新鲜波速比由,1 0.修正为,0.9。1。0 因为波速比理论上不可能大于1.随着工程技术的进步与工程经验的积累 工程可利用岩体条件有所放宽.基于这一情况.从工程实际需要出发,并参考国内多个工程经验,将弱风化带进一步分为上,下两个亚带.三峡工程地质研究 长江水利委员会编,一书总结了三峡工程的经验 从疏松物质含量,RQD值.岩体纵波速度,视电阻率 回弹指数,岩体变形模量。透水率等多方面对弱风化上带与下带岩体特性作了详细对比,二者的宏观特征分别为。上带,半坚硬及疏松状岩石夹坚硬状岩石 大部分裂隙已风化 风化宽一般5cm 10cm。最宽可达1、0m,疏松物含量达10、20、下带,坚硬状岩石夹少量风化岩,沿部分裂隙风化 风化宽一般1cm 4cm、疏松物含量小于1,H,0.2.为新增内容 其提出主要基于以下考虑。碳酸盐岩的风化 特别是灰岩的风化特征明显有别于其他岩体风化 原规范附录E风化标准划分显然不适用于此类岩石。统一认识并规范碳酸盐岩风化带划分标准是十分必要的,灰岩一般是没有典型意义的风化现象的。除了岩体浅表部因溶蚀 卸荷,充填夹泥需要开挖清除外,岩石本身则是没有风化或风化程度轻微。因此在灰岩地区不必刻意划分岩石的风化带 但同属碳酸盐岩的白云岩。情况则完全不同 质纯的白云岩可以发育非常完全的风化带.典型的全风化带表现为白砂糖似的白云岩风化砂,以下逐渐过渡到新鲜岩体。最有代表性的是乌江渡水电站上坝址 寒武系娄山关组白云岩、全风化带呈砂状的白云岩粉最厚达二十余米,整个风化带厚达四十余米。至于灰岩与白云岩之间的过渡岩类、如白云质灰岩,灰质白云岩等.则视岩石的组分,结构,构造及当地的自然条件而呈现复杂的情况.碳酸盐岩地区大量的工程实践。尤其是清江,乌江流域诸工程。如隔河岩,高坝洲、水布垭。彭水等、在碳酸盐岩风化带划分方面所取得的成果。为表H 0。2的制订奠定了基础,考虑到碳酸盐岩地区溶蚀与风化常是互为影响.现象互相混杂的,因此将溶蚀与风化一并考虑.将碳酸盐岩的风化划分为表层强烈溶蚀风化和裂隙性溶蚀风化两个带。而后考虑到风化特征之差异.以及岩体可利用性问题,把裂隙性溶蚀风化带进一步分为上.下两带、关于表H。0.2的适用范围。因为碳酸盐岩不仅包括灰岩 白云岩两大岩类及其过渡岩类.还包括与泥岩之间的过渡岩类,因岩性及其结构构造.如微裂隙发育程度等.的不同。其风化特征也存在一定差异。如部分白云岩。三峡,乌东德等地的震旦系灯影组白云岩.因微裂隙极其发育。其溶蚀风化特征有时并不突出 而具有均匀风化特征 再如豆状灰岩 有时也具有均匀风化的特点、与泥岩的过渡类岩石,则随着含泥量的增加,其风化特征往往由以溶蚀风化为主逐渐向均匀风化过渡、因此.在进行碳酸盐岩风化带划分时.还要视具体情况而定、以均匀风化为主时采用表H、0,1进行风化带划分,而以溶蚀风化为主时则采用表H。0,2进行风化带划分,此外,表H.0,2不适合于深部岩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