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3。自立式钢内筒8。3,1。钢内筒和钢筋混凝土外筒的基本自振周期宜符合下式的要求,式中,Tc.钢筋混凝土外筒的基本自振周期、s、Ts,钢内筒的基本自振周期。s,8。3 2,钢内筒长细比应满足下式要求.式中,l0。钢内筒相邻横向支承点间距,m。i。钢内筒截面回转半径、对圆环形截面.取环形截面的平均半径的0、707倍.m 8,3、3,钢内筒基本自振周期可按下式计算,式中 Ts.钢内筒基本自振周期,s。αt.特征系数、当两端铰接支承,αt,0,637 当一端固定,一端铰、αt,0.408 当两端固定支承.αt,0。281、当一端固定.一端自由。αt,1、786.I。截面惯性矩,m4、计算时,不计入截面开孔影响、G0,钢内筒单位长度重量、包括保温 防护层等所有结构的自重.N、m,lmax.钢内筒相邻横向支承点最大间距.m,E,钢材的弹性模量.N.m2.8。3,4 钢内筒可根据制晃装置处位移,按连续杆件计算钢内筒内力,8,3 5 钢内筒截面设计强度应按下列规定取值,1,钢内筒水平截面抗压强度设计允许值应按下列公式计算,式中,ƒch、钢内筒水平截面抗压强度设计值,N mm2 ηh,钢内筒水平截面处的曲折系数,当ηh 1.0时.取1.0。ƒt,钢材在温度作用下的抗压强度设计值,N.mm2,l0i。钢内筒计算截面处两相邻横向支承点间距 m,2 钢内筒强度折减系数ζh应按下列公式计算,当C,5.60时。当C,5.60时、式中 C、计算系数.t、内筒筒壁厚度 mm.r 内筒筒壁半径。mm,3,钢内筒水平截面处的抗剪强度设计允许值、应按下式计算、8,3。6、制晃装置计算应符合下列规定 1,自立式和悬挂式钢内筒.内筒与外筒之间的制晃装置承受的力,应根据内外筒变形协调计算,2。当钢内筒采用刚性制晃装置 沿圆周方向4点均匀设置时 钢内筒支承环的弯矩.环向轴力及沿内筒半径方向的剪力,图8,3。6 可按下列公式计算,图8,3。6.支承环受力1。支承环。2,支撑点。当a,r、0.656时、当a.r 0.656时,式中.Mmax,支承环的最大弯矩,kN.m,Vmax,支承环沿半径方向的最大剪力.kN、Nmax。支承环沿圆周方向的最大拉力。kN,Fk,外筒在k层制晃装置处、传给每一个内筒的最大水平力 kN、可根据变形协调求得 r。钢内筒半径 m、a,支承点的偏心距离、m。8.3、7。钢内筒环向加强环的截面积和截面惯性矩应按下列公式计算,1 正常运行情况下。2 非正常运行情况下,式中、A。环向加强环截面积,m2 I,环向加强环截面惯性矩 m4、l、钢内筒加劲肋间距.m,βt,动力系数,取2。0 pg、正常运行情况下的烟气压力,按本规范第5章规定计算,kN,m2,非正常运行情况下的烟气压力、根据非正常烟气温度按本规范第5章规定计算,kN、m2。8.3。8,钢内筒环向加强环.图8.3,8 截面特性计算中,应计入钢内筒钢板有效高度he,计入面积不应大于加强环截面面积、he可按下式计算、式中,he。钢内筒钢板有效高度、m t 钢内筒钢板厚度、m。图8.3。8,加强环截面1.钢内筒钢板有效高度。2 加劲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