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地震作用5.5,4.原规范规定烟囱高度不超过100m时。可采用简化方法计算水平地震力。简化计算与实际结果误差较大、特别是自振周期相差会达到50 随着计算机普及和发展,应该全部采用振型分解反应谱法进行计算、本次规范修改取消了简化计算方法,5、5 5、本规范给出的烟囱在竖向地震作用下的计算方法。是根据冲量原理推导的、对于烟囱等高耸构筑物、根据上述理论.推导出的竖向地震作用计算公式.5 5,5。2 和公式.5。5。5 3 用这两个公式计算的竖向地震力的绝对值、沿高度的分布规律为,在烟囱上部和下部相对较小.而在烟囱中下部h.3附近。在烟囱质量重心处.竖向地震力最大,对公式,5,5。5。2。进行整理得.由公式 5,5。5,3。可以看出、竖向地震力与结构自重荷载的比值.自下而上呈线性增大规律.这与地震震害及地震时在高层建筑上的实测结果是相符合的,针对上述计算公式.规范组进行了验证性试验。做了180m钢筋混凝土烟囱和45m砖烟囱模拟试验。模型比例分别为1,40和1,15。竖向地震力沿高度的分布规律、试验结果与理论计算结果吻合较好 见图3,其最大竖向地震力的绝对值 发生在烟囱质量重心处。在烟囱的上部和下部相对较小 图3,试验与理论计算竖向地震力比较,注,89、抗震规范指原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J.11、89。为了偏于安全.本规范规定。烟囱根部取FEv0,0。75αvmaxGE。而其余截面按公式、5.5,5,2.计算。但在烟囱下部,当计算的竖向地震力小于FEv0时.取等于FEv0、见图4,图4,本规范竖向地震力分布、用本规范提出的竖向地震力计算方法得到的竖向地震作用,与原国家标准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J.11 89计算的竖向地震作用对比如下。1,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J、11,89给出的竖向地震力最大值在烟囱根部,数值为.符号意义见该规范.同时该规范第11。1,5条规定、烟囱竖向地震作用效应的增大系数、采用2,5 因此烟囱根部最大竖向地震力标准值为 式中。a,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见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g 重力加速度,2,本规范最大竖向地震力标准值发生在烟囱中下部,数值为、3,将结构弹性恢复系数代入公式 10,得到两种计算方法计算的竖向地震力最大值比较.见表2 表2、两种计算方法得到的竖向地震力最大值比较.可见 对于砖烟囱和钢筋混凝土烟囱而言,两种计算方法所得竖向地震力最大值基本相等.两种计算方法的最大区别.在于竖向地震作用的最大值位置不在同一点,用本规范给出的计算方法计算的最大竖向地震力,发生在大约距烟囱根部h,3处.因此,在上部约2h。3范围内.按本规范计算的竖向地震力较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J,11,89计算结果偏大.这是符合震害规律的 5,5.6、对于悬挂钢内筒或分段支承的砖内筒、其竖向地震作用主要是由外筒通过悬挂 或支承,平台传递给内筒,因此。在竖向地震作用计算时,可以把悬挂,或支承,平台作为排烟筒根部、自由端作为顶部按规范公式进行计算 无论是水平地震,还是竖向地震、它们对地面上除刚体外的结构物都具有一定的动力放大作用,这种动力放大效应沿结构高度不是固定的.而是变化的,变化规律是自下而上逐渐增大.美国圣费尔南多地震、在近十座多层及高层建筑上.测得竖向加速度沿建筑高度呈线性增大,最大值为地面加速度的4倍、1995年日本阪神地震时,在高层建筑上、也测到同样规律 但在高耸构筑物上.还没有地震实测值、烟囱设计规范.编写组进行的烟囱模型竖向地震响应试验、测试了竖向地震作用沿高度的变化规律,烟囱模型顶部地震加速度放大倍数约为6倍,8倍。烟囱各点竖向地震加速度为,式中,avi,av0 分别表示烟囱各截面和地面竖向加速度值、由上式可得各截面竖向地震加速度放大系数为

页面正在加载中,点此刷新

批注书签

批注书签自动云同步,随时随地查阅更便捷!

建标库的PC电脑版Android版iPhone版,已全面支持“云批注和云书签”功能。您可以在下载最新版客户端后,立即体验。

在各客户端的资源阅读界面,选中相应的文字内容后,自动弹出云批注菜单;填写相应的信息保存,自动云存储;其它设备随时可查看。

复制 搜索 分享

"大量文字复制"等功能仅限VIP会员使用,您可以选择以下方式解决:

1、选择少量文本,重新进行复制操作

2、开通VIP,享受下载海量资源、文字任意复制等特权

支持平台发展,开通VIP服务
QQ好友 微信 百度贴吧 新浪微博 QQ空间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