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7。双层地基渗流计算E,7,1 地基中若表层土透水性较弱,下部透水性较强,两层的渗透系数之比大于100即可称为双层地基.双层地基在全国各地广泛存在。背水侧无限长等厚双层地基 图E、7、1 其弱透水层底部的承压水头可用下列公式计算 图E,7。1,背水侧无限长等厚双层地基渗流计算,CD段.BC段.式中.h,弱透水底部承压水头 m。A,越流系数 E 7、2。透水地基上弱透水层等厚有限长,图E。7,2,可用下列方法计算弱透水层底下透水层水位,1,可用下列公式试算ζ。确定出逸段与非出逸段的分界点、图E,7、2,透水地基上弱透水层等厚有限长计算,2、出逸段AB透水层水位可按下式计算,式中 th.ch sh.双曲线函数,arth.反双曲线函数,3。非出逸段BC透水层水位可按下列公式计算 式中 k0、强透水层渗透系数,m、s。k1,弱透水层渗透系数、m,s。T0.强透水层厚度,m。T1、弱透水层厚度。m、x,AB段横坐标 x、BC段横坐标,x.可根据表E、7.2计算求得,E、7、3,弱透水层不等厚或不均质.各段渗透系数不同,可用递推公式求得临水侧和背水侧的不透水等效长度S上和S下。再按不透水底板求出弱透水层底面各点的承压水头、用递推法计算背水侧S下时,应满足地表水淹没弱透水层条件、图E、7。3.1,并应符合下列规定,图E,7 3.1、递推计算、1 越流系数可按下式计算 式中,Ai。第i段的双层地基越流系数。k0,强透水层的渗透系数,m。s。T0 强透水层的厚度,m.ki。第i段弱透水层的渗透系数,m.s.ti 第i段弱透水层的厚度。m.2。递推公式可按下列公式计算、3.采用公式,E.7,3,2、和公式,E,7,3、3、递推临水侧等效长度时 从临水侧向背水侧递推 一直推到堤脚.所得S值即为临水侧的等效长度S上。背水侧从背水侧向临水侧递推,如图E.7、3。1所示,方法同前,算出背水侧等效长度S下,递推过程如图E。7、3,2所示 图E,7、3,2,临水侧等效长度递推过程、4,弱透水层无限长时.S0 0,弱透水层为有限长时,在弱透水层端部S0 0、441T0、5、弱透水层渗透系数没有变化和等厚时、可只要递推一次就推到堤前、渗透系数或厚度有变化时 应按不同渗透系数或不同厚度分段递推。6。求得S上、S下以后,可用下列公式求出背水侧弱透水层下各点的承压水头、图E。7。4,1,式中。S上 临水侧等效长度.S下,背水侧等效长度。E、7。4,加盖重以后.如盖重材料的渗透系数很大.通过弱透水层的渗透水能畅通排出 可不再核算,如果加盖重材料的渗透系数不是很大,则加盖重后等效长度应加长.应采用递推公式重新计算盖重。图E 7。4 1.图E、7,4.2.可按下列方法具体计算。图E.7,4.2,盖重计算.1,盖重所用材料的渗透系数,一般情况下与其下的弱透水层不同。如n段弱透水层的渗透系数和厚度为kn,tn。首先把盖重材料的k t、换算成与其下的弱透水层相同渗透系数的厚度t1,t1。使t。tn,t1.再以kn,tn,和前一段Sn。1为参数代入递推公式计算 可按下列公式计算、2。盖重如做成梯形、可划分成若干个阶梯形等厚的段落,逐段递推,分段越多越精确.3,求得加盖重的等效长度以后、采用本规范公式.E,7.3,5。求得各点承压水头.核算盖重段及盖重后各段的渗透及抗浮稳定,E。7 5、堤基排水减压沟的沟半顶宽b,0,3T、T为透水层厚度,沟深S、0.3T时.可采用半理论半经验计算方法进行计算.可按下列方法具体计算 1.排水减压沟的正,反对称流态如图E。7.5所示,图E,7,5、减压沟的正反对称流态示意b0 沟的半底宽 m b。沟的半顶宽 m S.沟深,m、Jp。正对称流的水力比降。Jn,反对称流的水力比降、θ,边坡倾角 T.透水层厚度.m F,半沟断面面积,m2、dp,正对称流的附加渗径长度,m dn、反对称流的附加渗径长度.m 2。附加渗径长度可按下列公式计算。3、覆盖层不透水。或渗透系数甚小的情况 正 反对称流的水力比降可按下列公式计算、式中。H1,设沟水位为零的上游水位,m,H2。设沟水位为零的下游水位。m。L1.沟中心至上游边界距离,m,L2。沟中心至下游边界距离.m。4.覆盖层不透水.或渗透系数甚小的情况.渗透流量可按下列公式计算 式中,k。透水层渗透系数。m,d.q1、上游入沟单宽流量,m3.d,m,q2。下游入沟单宽流量,m3 d,m。5。覆盖层不透水,或渗透系数甚小的情况、透水层的水位分布可按下列公式计算,式中.h1。沟上游透水层的水位分布、m h2 沟下游透水层的水位分布。m。x、离沟中心的距离.m,6。下游无限延伸。L2、或沟下游离沟边T以远区域砂层尖灭封闭时、应为Jp、Jn、q1、q.q2、0、正反对称流的水力比降和沟下游砂层的剩余水位hε.可按下列公式计算,7 覆盖层透水的情况 可用下列公式将x换算为x,再用x 代替本规范公式,E,7。5 4,中的x,算出透水层中的水位、式中,A 越流系数、k、透水层渗透系数,m,d k。覆盖层渗透系数,m,d,T,透水层厚度、m.T,覆盖层厚度,m,L.计算上游时用L1.计算下游时用L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