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 总体布置4,2 1、灌区总体布置应对水源工程,灌排渠系及建筑物 承泄区。道路,林带、输电线路 通信线路,管理设施等进行合理布置、4、2.2,灌区水源工程宜靠近灌区,应通过对水源可供水量,水位及水质条件综合分析论证 并应结合地形,地质条件、确定水源工程形式和布置、4.2。3.地表水水源工程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1,当河道水位满足引水高程,引水流量满足灌溉需水要求时,宜采用无坝引水布置方式。2,当引水流量满足灌溉要求。但水位不满足 修堰坝或拦河闸抬高水位可满足要求时 宜采用闸坝引水布置方式 3。当引水流量满足灌溉要求、但灌区或供水对象位置较高、修建其他自流引水工程不经济时 可采用提水布置方式。4。当河道径流过程不满足灌溉用水过程时 可采用水库引水布置方式 综合利用水库应在统筹协调各项任务的基础上.分析确定水库及反调节水库的工程规模和布置,5、山区.丘陵区灌区应结合地形条件、优先利用当地地表水.可因地制宜地采用大,中 小型并重。蓄。引 提结合的.长藤结瓜、方式布置水源工程。6,平原灌区根据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与配置结果,确实需要修建平原水库时,其布置应利用地势开阔的荒地,涝洼地 盐碱地等,宜避开村庄及重要的专项设施。并应与村庄保持安全距离、4、2.4 地下水水源工程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1,以地下水为灌溉水源的灌区应根据灌区地形地貌。水文地质条件。在综合分析计算灌溉需水量。地下水可开采量、现状地下水利用量的基础上。确定地下水源工程的规模和布置、2 兼有城乡供水任务的灌区应在满足城乡生活用水条件下,合理确定灌溉水源工程的规模和布置 3、井排灌区地下水水质符合灌溉水质标准时、其地下水源工程的规模和布置应结合井排水工程确定。4.2、5,灌溉与排水工程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应符合灌溉和排洪 涝,要求,并有效控制地下水位 2.承担城乡供水任务的灌溉。供水工程布置和设计应满足供水和灌溉要求.3,承担排洪,涝、任务的灌、排工程布置和设计应同时满足灌溉和排洪 涝、要求。4.山区 丘陵区灌区应遵循高水高用,低水低用的原则,采用.长藤结瓜,式的灌溉系统.并宜利用天然河道与沟溪布置排水系统、5、平原地区灌溉和排水渠系宜分开布置、可能产生盐碱化的平原灌区,灌排渠系经论证可结合使用。但应控制渠沟蓄水位和蓄水时间、6.沿江、滨湖。圩垸灌区。应采取联圩并垸、整治河道、修筑堤防涵闸.分洪蓄涝等工程措施、按照蓄泄并举.内外水分开.高低水分排,自排提排结合和灌排分开的原则.设置灌,排系统和必要的截渗工程.圩垸灌区宜利用湖泊.河网等作为蓄涝区 蓄涝水面率可取排水区面积的5 10。设计蓄涝水位可取排水地面以下0。2m,0,3m,起蓄水位可低于地面1m。2m,7、滨海感潮灌区应在布置灌排渠系的同时、经技术经济论证设置必要的挡潮 防洪海塘.涵闸及截渗,排水.蓄淡压咸工程,8、灌区内排水分区以及排水工程的布置应与承泄区相协调,并应结合承泄区对水质的要求.采取高水高排 低水低排的原则,排水干沟与承泄河道的交角宜为30,60.排水承泄区应充分利用江河湖淀 9,灌区干,支渠.沟 及以下固定渠。沟.道应根据地形.地质.水源和承泄区条件,经技术经济方案比较 择优确定布置形式、10、灌溉渠道泄.退水设施应结合地形条件 渠道流量分级和交叉建筑物位置等确定。4。2,6,灌溉与排水工程布置宜避开野生动物活动地区 无法避开时.应预留野生动物迁徙通道,4 2,7.灌区的田间工程应根据各分区特点选择若干典型区 分别进行设计。4、2。8,灌区道路、桥涵的布置应与灌排系统及田间工程布置相协调。应根据国家现行公路 铁路有关标准的规定,确定其设计等级和技术标准,田间生产和灌排管理道路应满足农业机械通行要求,4,2 9。灌区防风林,经济林等专用林带及防沙草障等、在征求林业部门意见的基础上进行布置,并充分利用渠。沟.路旁空地种植树木.4,2 10、灌区的供电线路应根据灌区总体布置的需要 在征求电力部门意见的基础上进行选线布置,并应进行专项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