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总体设计4 1。一般规定4,1。1.近年来 我国大力加强水资源管理。目前全国年供水能力超过7000亿m3,2010年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比2005年下降36。1 2011年农田灌溉水利用系数达0,51。国务院批复的.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2010,2030年 提出到2030年全国用水总量控制在7000亿m3以内,用水效率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到40m3以下,农田灌溉水利用系数提高到0。6以上、主要污染物入河湖总量控制在水功能区纳污能力范围之内 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提高到95。以上作为水资源管理目标 三条红线.的控制指标、4,1 3.灌区划分不同类型的灌排分区和土壤改良分区、目的主要是为了分区制定合理的灌溉制度,灌溉用水量.灌排渠系布置及土壤改良措施。4、1,4 一般来说 提水灌区分区。分级越多 各级提水设备的功率越小 耗用电费 或燃料费,也就越少,但泵站座数及管理人员增多,工程投资和管理费用增加 同时也增加上、下级泵站用水协调的复杂性,因此。进行技术经济论证是必要的,4,1、5.4,1。6。这两条规定了灌区总体设计的主要内容,不同设计阶段的设计深度有所不同 可行性研究阶段的灌区总体设计。要求初选灌区范围、灌排方式 灌排分区 土地利用及产业结构,灌溉面积、作物组成.轮作制度和复种指数等、调查灌区内城乡生产 生活供水设施现状 分析现状供水能力 确定设计水平年.分析论证水源不同水平年的可供水量,确定灌溉,排水及供水设计标准,预测不同水平年灌区经济社会发展指标.工农业生产生活用水定额和需水量,分析作物耗水量,灌溉定额,分析不同水平年的灌溉制度和灌溉需水量、基本选定灌溉水利用系数。提出灌区年供水量和年内分配 进行灌区水量供需平衡分析、基本选定灌区水土资源配置方案。选定灌区总体布局、主要建设内容和分期实施方案,基本选定水源工程,灌排渠系工程的规模 布置和主要设计参数.基本确定典型区田间工程布置.初拟监测 信息化.管理设施设计方案和建设内容 初步设计阶段的灌区总体设计 要求论述灌溉供水水源条件、复核不同水平年的地表径流过程及年内分配情况.复核灌区地下水,含灌溉回归水,资源总量.补给量及可开采量.对多泥沙河流论述河流泥沙冲淤条件及其对灌溉供水水源的影响.论证土地分类评价和水土资源的条件。确定灌区土地利用规划,农、林.牧业产业结构.作物组成。轮作制度和复种指数等,进一步分析论证灌区可能产生旱.涝 渍 碱的原因 复核灌区灌溉 排水,供水范围及灌排面积和城乡供水对象、确定灌区开发方式和灌排分区。提出综合治理措施 确定灌溉设计水平年和灌溉.供水设计保证率,复核灌溉定额 制定灌溉制度、确定灌溉需水量.复核不同水平年灌区经济社会发展指标。工农业生产生活用水定额和需水量。结合现状工程供水能力确定城乡供水规模,确定灌溉水利用系数。总需水量及不同保证率的年内分配.复核水土资源供需平衡分析和水资源配置成果。确定排涝标准,排渍标准.改良和预防盐碱化的排水标准和承泄区水位标准.分析确定排水模数,复核灌区总体布局方案 对水源工程、灌排渠系及主要建筑物进行方案比较。确定工程布置 规模和设计参数、确定典型区田间工程布置,确定监测内容、主要检测项目,灌区信息化和管理设施设计方案,提出工程运行管理机构和管理办法、4。1.7.常用的灌溉方式包括地面灌溉,低压管道输水灌溉、喷灌和微灌等.适宜的灌溉方式不仅可以保证田间灌水均匀。而且可以节约用水,有利于保持土壤结构和肥力.各种灌溉方式都有一定的适用范围,应区分不同的情况,考虑作物的组成.地形 土壤 水源和经济等条件,合理确定、4、1。8,正确的排水方式可使排水通畅,及时排除涝 渍,水。有效控制地下水 防止土壤盐碱化,沼泽化,有利于农作物的正常生长。节省工程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