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录G,末级固定排水沟和吸水管间距计算G、0、1,水稻区田面有淹水层.排水沟边坡陡直.不计沟中水深。稳定渗流情况下的排水沟间距可按下列公式计算.图G、0,1,式中 B,末级固定排水沟间距.m.K.排水地段含水层平均渗透系数,m,d H 田面水位与沟底高程之差 即排水沟的作用水头,m。q。设计要求的稻田渗漏强度,m d,φo、稳定渗流情况下 排水沟排水地段的渗流阻抗系数、Hd、排水沟的有效深度 m。T、排水地段含水层的平均厚度.m,G.0.2、水稻区田面有淹水层。吸水管内充满水 稳定渗流情况下的吸水管间距可按下式计算,图G。0、1,其中虚线表示吸水管 式中,B.吸水管间距 m,Hd.吸水管埋深,m,H、吸水管的作用水头 m,管内为有压水时.H为田面水位与吸水管承压水位之差.管内为无压水时、H为田面水位与吸水管中心高程之差.d.吸水管外围直径,m、φo 稳定渗流情况下,吸水管排水地段的渗流阻抗系数.G、0,3 旱作区或水旱轮作区田面无淹水层,地下水位逐渐降落,起始地下水面形状近似二次方曲线.不考虑蒸发影响.非稳定渗流情况下的排水沟间距可按下列公式计算、图G 0.3、当D,B、2.时 当D,B 2,时。式中。Ho,地下水位降落起始时刻,排水地段中部地下水位高于沟内水面的作用水头 m.Ht、地下水位降落到t时刻 排水地段中部地下水位高于沟内水面的作用水头 m。Hd、排水沟内水面至地面的垂直距离,即排水沟的有效深度.m。t,设计要求地下水位由Ho降到Ht的历时 d,μ、地下水面变动范围内的土层平均给水度、Ω 地下水面形状校正系数。采用Ω,0、7、0、8。φ。非稳定渗流情况下。排水沟排水地段的渗流阻抗系数 D。沟内水面至水平不透水层表面的垂直距离.m,Bo.沟内水面宽度。m、G,0,4,计算条件应满足本标准附录G.0,3的规定。但起始地下水面的形状近似四次方抛物线。该情况下的排水沟间距可按下列公式计算、图G,0 3,式中,X.排水沟梯形过水断面湿周 m、b,沟底宽度。m、h,沟内水深。m,m,边坡系数.G.0.5,计算条件应满足本标准附录G.0 3的规定.但考虑蒸发影响.地下水蒸发强度与埋深关系指数n.1、该情况下的排水沟间距可按下列公式计算。图G.0。3 虚线箭头表示地下水蒸发沿程分布、式中,一一地下水位下降幅度Ho。Ht的等分数.取值越大,计算结果精度越高,通常取,5 10。i。等分Ho、Ht的排列序号。即i。0、1,2,30列.Co,相应于排列序i的正整数值.当i.0和i,时、C 1 当i、1。2,3、1时,C、2、Hi 排列序号为i的排水地段中部地下水位高于沟内水面的作用水头、m εo.地下水位埋深为零时的蒸发强度,m,d,若不考虑蒸发影响时。εo、0,hε、地下水停止蒸发时的水位埋深。m,n.地下水蒸发强度与水位埋深关系指数,通常n、1 G,0,6。计算条件应满足本标准附录,G,0.3,的规定 吸水管间距可按式。G。0、3、1,和式.G,0.3,2、或式.G,0,3,3,计算。图 G、0.3、其中虚线表示吸水管.但式中Ω.0,8,0.9,Bo以2代替、为非稳定渗流情况下吸水管排水地段的作用水头。m.可按下式计算.G 0,7,计算条件应满足本标准附录G、0 4的规定,吸水管间距可按式.G,0,4,1。计算.图G 0 3 但式中X,πd、G.0,8,计算条件应满足本标准附录G。0。5的规定,吸水管间距可按式、G,0.5 1,式,G。0 5。3,计算、图、G,0 3,但式中Ω.0,8.0,9,Bo以2代替,

页面正在加载中,点此刷新

批注书签

批注书签自动云同步,随时随地查阅更便捷!

建标库的PC电脑版Android版iPhone版,已全面支持“云批注和云书签”功能。您可以在下载最新版客户端后,立即体验。

在各客户端的资源阅读界面,选中相应的文字内容后,自动弹出云批注菜单;填写相应的信息保存,自动云存储;其它设备随时可查看。

复制 搜索 分享

"大量文字复制"等功能仅限VIP会员使用,您可以选择以下方式解决:

1、选择少量文本,重新进行复制操作

2、开通VIP,享受下载海量资源、文字任意复制等特权

支持平台发展,开通VIP服务
QQ好友 微信 百度贴吧 新浪微博 QQ空间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