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8、边坡工程5,8 1.本节适用于建。构,筑物场地和井巷,尾矿,线路,排土场等工程开挖边坡或堆积边坡的岩土工程勘察,5,8,2,可行性研究勘察应对边坡的稳定性作出初步评价 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应了解场地工程地质条件和水文地质条件 2、应对边坡的总体稳定性进行定性评价.3,应对边坡的处理提出初步建议.4。应初步评价边坡对周边环境的影响、5 8.3。边坡工程可行性研究勘察应以收集资料、现场踏勘,工程地质调查为主、资料不足时。可进行少量的勘探和物探工作、调查比例尺宜采用1.5000、1.10000、调查范围宜包括场区及其周边相邻地段。5.8,4、初步勘察应对边坡的稳定性做出评价,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查明场地岩土的岩性。分布,成因及其物理力学性质。2、查明场地的地质构造及结构面的类型,产状。并查明控制边坡变形破坏的结构面的发育特征.3.查明软弱结构面,软弱夹层的分布特征及抗剪强度 4。查明场地地下水类型,赋存条件及含水层的特征 渗透性等水文地质条件.5。查明不良地质作用的分布范围 性状及其对边坡稳定的影响 6 收集和分析区域地震资料.并分析其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 7.对边坡进行稳定性分区 8。对稳定性不满足要求的边坡地段应提出治理措施建议、9,应对边坡的监测提出建议、5。8、5,初步勘察应采用工程地质测绘 勘探及室内试验 原位测试,物探等综合手段进行 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工程地质测绘比例尺宜采用1.1000.1 2000、测绘范围应包括可能对边坡稳定性有影响的地段.2,勘探线应垂直边坡走向布置。勘探线间距应根据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地层岩性等地质条件确定,土质边坡宜为25m。100m.岩质边坡宜为50m。200m 3、每一边坡的勘探线不宜少于2条,每条勘探线上的勘探点不应少于3个、且坡顶、坡腰.坡脚均应有勘探点控制、4。勘探孔深度应进入潜在滑移面 破坏面.以下稳定层一定深度内。一般性钻孔宜进入2m、3m,控制性钻孔宜进入5m 10m,5,各岩土层的室内试验试样应在钻孔 探井,探槽.探洞中采取、样品数不得少于6件,组.6。对控制边坡稳定的软弱结构面,宜进行大面积剪切试验。并不得小于3组,其他原位测试数据不得少于6个.7,当需探查隐蔽的结构面位置、分布时.宜采用物探方法,8。对较松散和堆积物粒径较大的堆积边坡。宜采用重型圆锥动力触探等原位测试为主的勘探手段 5、8,6 详细勘察应对需进行治理的边坡地段进行专门性勘察,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查明该地段的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2、查明潜在滑移面和外倾结构面的性状及其抗剪强度、并提供设计所需岩土参数值,3.对潜在滑移体进行稳定性分析,并提出治理措施建议.4,判定水和土对建筑材料的腐蚀性、5 8、7。详细勘察应采用工程地质测绘.勘探、测试等手段、对大型边坡或场地复杂程度为一级的边坡。尚可进行室内模拟试验.5 8.8、工程地质测绘比例尺宜采用1,500。1,1000。对边坡稳定性有重要影响的复杂地段宜采用1,200,1,500,5。8,9。详细勘察的勘探线 点的布置应在初勘的基础上加密 增加的数量应满足确定边坡失稳和可能失稳的边界条件的要求,勘探点深度应进入潜在滑移面,破坏面.以下稳定层深度不小于2m、5,8,10。详细勘察阶段宜对存在的软弱结构面.带,进行大面积剪切试验、每一层软弱结构面 带、的试验数不应少于3组,5.8,11,工程需要时可对局部地段进行施工勘察,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 查明设计.施工提出的局部地段的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并分析其与边坡稳定性的关系。2,按设计或施工要求进行岩土工程分析及边坡稳定性评价,并提出设计所需的岩土参数,5 8.12.施工勘察的手段宜以工程地质测绘为主,也可进行钻探。测试或物探工作.并可根据需要进行取样、测试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