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嵌入式碳纤维复材板条抗弯加固5,6 1 采用嵌入式非预应力碳纤维复材板条对受弯构件的抗弯加固应符合本节的规定,5.6 2,采用嵌入式复材板条加固混凝土结构时。应采用配套的粘结材料将复材板条嵌入预先开凿的矩形凹槽内、并应与混凝土变形协调.共同受力.5、6、3,采用嵌入式复材板条对混凝土受弯构件进行抗弯加固时,应符合下列规定,1 复材板条的高度方向应垂直于被加固构件的表面、2,应采用带粗糙表层的复材板条和树脂基的粘结材料。粘结材料的抗拉强度不宜小于混凝土抗拉强度的两倍。5.6、4、采用嵌入式复材板条对混凝土受弯构件进行抗弯加固时,构造措施应符合下列规定,1、复材板条的厚度tp不应小于1mm。高度hp不应小于4tp 图5、6,4,2、矩形凹槽的宽度ωg和高度hg,图5。6、4.应分别符合下列公式的规定。ωg。max 1、5tp tp 4、5 6。4。1.hg、hp、3、5,6.4,2.式中 hp,复材片材的高度,mm,tp.复材片材的厚度,mm。ωg,矩形凹槽的宽度,mm。hg,矩形凹槽的高度 mm、3,采用多根复材板条进行嵌入式加固时、相邻矩形凹槽之间的净间距ag.图5、6,4.不应小于50mm和3hg两者中的较大值,4。采用嵌入式复材板条加固混凝土梁时.矩形凹槽至附近的梁侧面距离ae,图5、6 4、不应小于50mm和2hg两者中的较大值。5,6。5 采用嵌入式复材板条对梁 板进行抗弯加固时,可按本标准第5,2,4条,第5、2,12条进行设计计算。且应符合下列规定、1、在受拉区侧面采用嵌入式复材板条进行抗弯加固时.复材板条应布置在距受拉面1.4梁高的范围之内 hfe应考虑复材板条形心离受拉面的距离,2.本标准第5。2.4条及第5,2,6条中由复材与混凝土界面剥离控制的复材有效拉应变εfe。m2,应按本标准第5 6,6条进行计算 3。采用本标准第5。2,10条进行最大裂缝宽度计算时。应采用本标准第5,6、7条规定的复材板条等效厚度tfd 4、对于嵌入式复材板条端部纤维布U形箍的设置,应采用本标准第5,6。7条规定的复材板条等效宽度和厚度 按本标准第5.2。12条执行、5 6,6,采用本标准第5、2、4条计算正截面受弯承载力时、嵌入式复材板条与混凝土界面产生剥离破坏时复材板条的有效拉应变εfe、m2可按以下公式进行计算、且不宜小于受压边缘混凝土达到极限压应变时复材板条的有效拉应变εfe.m1的0。5倍、式中,Ef 复材板条的弹性模量。MPa,Af、单根复材板条的截面面积,mm2。ωg,矩形凹槽的宽度,mm,hg、矩形凹槽的高度。mm,fc 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设计值 N、mm2,γei、复材板条与混凝土界面的环境影响系数。对室内环境.γei取1、0,对一般室外环境.γei取1,2,对海洋环境及侵蚀性环境、γei取1。4,5。6.7,采用本标准第5,2 10条进行最大裂缝宽度计算时,嵌入式复材板条的等效厚度tfd可按下式计算、式中,Af.tot,嵌入式复材板条截面总面积,mm2。b.复材板条等效宽度,mm,取矩形截面宽度或T形截面腹板的宽度、5。6 8。采用嵌入式复材板条进行受弯承载力加固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1,对混凝土梁的正弯矩区进行抗弯加固时,宜将复材板条延伸至并锚固在邻近支座中,如混凝土柱,当无法实现时、复材板条宜延伸至支座边缘 并按照本标准第5、6。5条第4款的规定在板条端部设置纤维布U形箍进行锚固。2 对混凝土板的正弯矩区进行抗弯加固时,宜将复材板条延伸至并锚固在邻近支座、如混凝土梁中 当无法实现时。复材板条宜延伸至邻近支座边缘.且应在复材板条端部粘贴不小于200mm宽的横向碳纤维布压条.横向纤维布压条的截面面积不宜小于复材板条截面面积的1。4。3、对梁。板负弯矩区进行受弯加固时、复材板条的截断位置应符合本标准第5。2。12条第3款的规定。4 在框架梁负弯矩区进行受弯加固时 应采取可靠锚固措施与邻近混凝土柱连接.如将复材板条延伸至并锚固在混凝土柱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