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 嵌入式碳纤维复材板条抗弯加固5。6.1,目前对采用嵌入式预应力碳纤维复材板条加固受弯构件的研究还非常有限.故本节只适用于采用嵌入式非预应力碳纤维复材板条对受弯构件进行抗弯加固的情况,5、6,2、复材板条与混凝土构件之间的可靠粘结是保证嵌入式复材板条加固混凝土结构质量的关键.可靠的粘结将保证复材板条与混凝土变形协调并且共同受力、复材板条应位于构件的受拉区。若加固区位于拉应力和压应力均可能出现的区域,设计时不应考虑复材板条的压应力贡献.5、6。3、本条对采用嵌入式复材板条对混凝土受弯构件进行加固做出了规定、1,当复材板条的高度方向垂直于被加固构件的受拉表面时 其嵌入深度将最大化,从而使混凝土对其产生的约束作用最大化。这将有利于复材板条与混凝土之间的共同作用、2、复材板条的粗糙表层可以提高粘结材料与复材板条之间的粘结强度 粘结材料的抗拉强度宜超过混凝土抗拉强度的两倍、以确保板条的最终剥离破坏发生在混凝土内部而不是粘结材料本身.5,6 4,本条对采用嵌入式复材板条对混凝土受弯构件进行加固时的构造措施做出了规定.1,用于嵌入式加固的复材板条厚度一般都大于1mm、过小的复材板条厚度将不利于施工和对构件承载力的提升,复材板条的高宽比越大、其周长和截面面积的比值也越大。从而使复材板条的抗拉强度得到更加充分的发挥、2。过小的凹槽宽度不利于施工。也会影响粘结层的可靠性。凹槽的高度需比复材板条的高度大3mm,以确保施工过程中能较方便地将复材板条全部嵌入凹槽中、3 当相邻凹槽之间的净间距过小时。相邻复材板条之间会产生不利的相互作用,现有研究表明。当凹槽之间的净间距大于凹槽高度的3倍时。该不利影响可忽略不计 当有可靠试验数据支持时,可适当放宽。4.当凹槽到附近的梁侧面距离过小时,凹槽和梁侧之间的混凝土有可能过早发生局部破坏.从而明显影响嵌入式复材板条加固的效果.现有研究表明。当该距离大于凹槽高度的2倍时.此不利影响可忽略不计.当有可靠试验数据支持时、可适当放宽.5 6.5.本条对采用嵌入式复材板条对梁板进行抗弯加固时的设计计算做出了规定,1、嵌入式复材板条应优先选择布置在梁的受拉面上 当需要布置在梁的侧面时,应布置在距受拉面1.4梁高的范围之内.且宜尽量靠近梁的受拉面、2,见本标准第5.6,6条之条文说明.3,见本标准第5 6,7条之条文说明,4,见本标准第5.2.12条之条文说明,5.6,6、现有研究表明.采用嵌入式复材板条加固混凝土梁,板构件时、有两种主要破坏模态,复材板条端部由于应力集中引起的端部剥离破坏,跨中附近由受弯裂缝引起的中部剥离破坏,其中、端部剥离破坏应根据本标准第5 6、8条第1款在复材板条端部设置U形箍加以避免,由于钢筋混凝土梁大多带裂缝工作、除非采取大量的附加锚固措施,中部剥离破坏在实际工程中是难以有效避免的。当端部U形箍布置合理时。中部剥离的破坏过程具备一定的延性特征。可作为受弯承载力极限状态的一种形式在设计中加以考虑、本条给出的嵌入式复材板条有效拉应变εfe、m2直接来自香港理工大学提出的单向受拉嵌入式复材板条与混凝土之间的粘结强度模型.现有的研究表明。当复材板条跨越两条以上受弯裂缝时、其真实有效拉应变高于单向受拉复材板条与混凝土之间达到剥离破坏的应变、故本条的方法为偏保守的设计方法,5.6,7、进行最大裂缝宽度计算时 板条的等效厚度tfd近似由嵌入式复材板条的面积除以矩形截面梁宽度。或T形截面梁腹板的宽度,得到。5 6,8,本条对采用嵌入式复材板条进行承载力加固做出了规定.1、3,嵌入式复材板条加固混凝土梁.板构件有两种主要破坏模态.端部剥离破坏和中部剥离破坏,中部剥离破坏时复材板条应变由本标准第5,6.6条计算得到、端部剥离破坏需采用布置在复材板条端部的纤维布U形箍进行防止.由于端部剥离破坏脆性较大且受力复杂、因此端部纤维布U形箍必须符合第5。2,12条的要求,以保证其足够的强度和刚度。此时。可将复材板条的等效宽度取为矩形截面梁宽度。或T形截面梁腹板的宽度、且由本标准公式 5 6,7。求得其等效厚度 4.当复材板条没有可靠地锚固在临近混凝土柱中时 将无法提供足够的抗弯承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