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5。竖井提升装置13 5,1.本条是根据现行国家标准、金属非金属矿山安全规程 GB。16423,2006中第6 3、5,1款、第6、3,5 2款的规定制定的,13。5。2 本条第1款多绳摩擦式提升机主要用于提升量大或井筒较深的竖井.塔式提升机设备布置集中。生产维护使用方便、占地面积少,适用范围较广 我国已有成熟的设计和使用经验。根据近年来的设计经验.落地式多绳提升机适用于地震烈度在7度以上.地基承载力低的地区,井架建设周期短,井筒装备和提升机安装工程可同时施工。有利于矿山早投产。采用落地式还是采用塔式布置.应根据井口工业场地布置条件 经技术经济比较后确定。13,5,3,本条对卷筒上钢丝绳缠绕进行了规定。1,竖井中升降人员和物料的,宜缠绕单层,主要是考虑到钢丝绳在卷筒上换层缠绕时,会引起钢丝绳的突然抖动 使钢丝绳的张力突然加大。乘罐人员会有速度突变的感觉。会产生心理负担和精神刺激 3,本款是指单绳缠绕式提升机采用多层缠绕时,在卷筒上设置过渡绳块,可以消除钢丝绳换层时出现的抖动现象、13、5。4.本条规定的天轮到提升机卷筒的钢丝绳最大偏角不应超过1,30、目的是保护钢丝绳和天轮.钢丝绳在提升系统运行过程中始终与天轮的轮缘两侧处于滑动摩擦状态.如果钢丝绳的偏角过大.就会造成钢丝绳与天轮轮缘之间的摩擦加剧。使天轮和钢丝绳迅速损坏,降低天轮和钢丝绳的使用寿命。对钢丝绳弦长的限制 是为了避免弦长过大、导致卷扬过程中上行钢丝绳与下行钢丝绳发生扭结、13,5 5、本条对多绳摩擦式提升机防滑安全校验进行了规定.1。本款是对紧急制动和工作制动力矩的规定 提升机制动时,制动器与制动盘之间的摩擦力产生的制动力矩与提升系统能够停车时所实际需要的最小力矩之比 是制动系统的安全系数。该数值越大,提升系统的制动安全系数越高。质量模数较小的绞车 是指提升系统的变位质量与提升机自身的变位质量的比值较小、即提升重物的变位质量相对比较小,实际生产中.这种情况经常出现在浅井罐笼提升系统中,在这种系统中。罐笼重量,人员重量。提升钢丝绳重量.平衡钢丝绳重量与提升机自身的变位质量相比比较小,在满载提升重物需要安全制动时,由于提升荷载自身惯性力比较小 实际减速度就可能超过减速度限值 为了保证减速度值符合安全规程的要求,需要调整制动系统的液压油压力.使一次制动时.制动系统的制动力产生的提升系统减速度不超过规定限值.这时二次制动油缸动作以后,总的制动力矩就可能小于3倍的提升系统静力矩 因此规定安全系数可以小于3,但不能小于2.2、对提升设备安全制动减速度的规定。限制满载下放时安全制动的最低减速度 是为了使提升系统在紧急情况下能够尽快制动住,限制满载提升时的最大减速度,是为了防止制动时提升侧的钢丝绳的张力过大、使多绳提升系统提升钢丝绳和主轴装置之间打滑、或使单绳系统提升机卷筒荷载过大。造成提升机事故,3、根据国内外较多矿井摩擦式提升系统的防滑验算 除极少数单容器带平衡锤提升系统,仅需一级制动装置可满足提升防滑安全外、多数需采用二级制动装置才能解决摩擦提升防滑要求 恒减速制动系统是基于恒减速设计 不论提升系统的变位质量如何变化,当紧急安全制动时 系统的减速度不会超过钢绳打滑的极限值 提高了摩擦提升机制动的安全可靠性、国内大型有色矿山如凡口铅锌矿 金川二矿区等矿山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就已采用恒减速制动装置.效果良好,因此本规范推荐。有条件时宜采用恒减速安全制动装置。4 摩擦提升应尽量选择平衡提升系统 是基于防滑基本原理,即首、尾绳平衡提升系统对防滑最有利。但在实用中难以办到、多为不平衡提升系统 首。尾绳差重愈大即不平衡度较大,对防滑的危害性也加大、本款规定将其不平衡差重计入重载侧,不但考虑了提升运行时对防滑的影响不利因素.有利于安全,也简化了设计。对提升防滑校验来说。设置导向轮.或天轮.的提升系统,也是影响防滑的不利因素之一。设计应考虑导向轮的惯性影响、塔式单侧带导向轮的提升系统,由于每次提升方向的变化 空,重载位置居于不同侧.对防滑是有影响的、设计计算防滑忽略了井筒阻力的影响,相对而言是对防滑安全有利的、起到部分安全储备作用。5,本款规定的,钢丝绳与衬垫的摩擦系数应大于0 2.有条件时宜采用摩擦系数为0 25的摩擦衬垫.是考虑到摩擦式提升机衬垫材料的摩擦系数影响防滑安全.是关键性技术问题。例如.如果是相同钢丝绳围包角180,的提升系统 摩擦系数0.2的衬垫比摩擦系数0 25的衬垫防滑极限值.理论上降低了17、其提升系统的防滑重量要相对增加38,我国矿山原采用衬垫摩擦系数为0、2的提升机。经数十年运行实践证明存在如下问题。1.对已运行的老式摩擦式提升机有相当数量因采用摩擦系数0.2的衬垫。难以满足国家现行防滑安全标准的有关规定要求。已有部分矿井主井提升发生滑动事故,造成提升系统严重损坏 影响矿井生产.副井提升造成人员损伤,而且机械部件损坏率高 运行效率低、生产成本高,有的矿井为了确保安全,甚至不得不减少提升量,2,对新设计的提升系统、由于系统防滑质量大。可能引起提升设备升级。如果是深井、其钢丝绳供货也存在问题.6.在多绳摩擦提升系统中,一般来说、两个提升容器之间的距离要小于提升机主导轮的直径 这是为了减小井筒直径 降低基本建设投资.这时应安装导向轮,使钢丝绳的中心距与提升容器的中心距一致.对于钢丝绳的使用来说 钢丝绳的弯曲越少.对钢丝绳的寿命越有好处,对于提升机主轴装置来说,钢丝绳围包角超过180 以后,围包角越大、提升机主轴装置荷载情况越不利,对导向轮而言.也是围包角越大、水平荷载越大 因此,从各方面来说、都应该将围包角限制在一定范围内,而根据实践经验.当围包角限制在200.以内时.提升系统的配置不会出现任何问题。完全可以实现,也不会因此造成投资的增加、13.5,7,本条对竖井提升系统的过卷高度和过卷保护装置进行了规定,1。提升机在提升过程中。应按照设定的停车位置停车、但在控制系统出现故障 失灵或操作人员出现误操作的情况下、提升机可能会继续运行.为了控制提升系统停车,避免发生事故、除了在控制系统中设置过卷控制以外,还要设置机械过卷保护装置。由于提升系统的提升速度不同、提升系统过卷时的冲击力也是不一样的.在确定提升系统过卷高度时、考虑到提升速度的因素、对于不同的提升速度区间设置不同的过卷高度.多年的实践证明、本条规定的过卷高度是有效的。合理的 2,6,在提升系统的过卷高度内,设置楔形罐道和过卷挡梁。目的是当提升容器过卷时、由楔形罐道来吸收提升容器的动能,使得这部分动能尽可能少地传递到井架或者井塔上 同时阻止提升容器进一步向上冲击。井上楔形罐道的顶部和井底楔形罐道的底部设封头挡梁,可以阻止提升容器的进一步上升、实现过卷容器的最终停车.多绳摩擦提升时。下行容器比上行容器提前接触楔形罐道,可以使提升系统的下行容器一侧失去负荷、钢丝绳的拉力减小,上行容器一侧的拉力不变、钢丝绳拉力的比值增大、超过钢丝绳打滑的钢丝绳张力比极限、钢丝绳打滑.这时上升侧钢丝绳不能把提升机卷筒的驱动力传递到上行容器上 使得上行容器在失去动力情况下实现迅速停车,而上行容器再继续运行1m后,受到楔形罐道的阻挡。不能继续运行,最终停车,对于单绳提升,井底也应设置防止过卷装置、以防提升容器直接落到井底 造成人员伤亡或者设备事故、有条件时 设置楔形罐道是一种比较好的防止过卷方式.但单绳提升系统设置防止过卷用的楔形罐道时。应注意提升容器最好同时接触楔形罐道.以防止一个卷筒上的荷载突然减小.另一个增大 使得卷筒轴的扭矩急剧增加 造成断轴事故和其他事故,规定楔形段长度的目的主要是保证楔形段能够有效保证提升系统减速的距离 尽量避免容器冲击防撞梁,较宽部分直线段也能够起到这个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