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避难场所设置4,1.场地选择4、1、1,避难场所应优先选择场地地形较平坦,地势较高。有利于排水.空气流通,具备一定基础设施的公共建筑与公共设施.其周边应道路畅通。交通便利、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中心避难场所宜选择在与城镇外部有可靠交通连接 易于伤员转运和物资运送 并与周边避难场所有疏散道路联系的地段。2,固定避难场所宜选择在交通便利、有效避难面积充足。能与责任区内居住区建立安全避难联系、便于人员进入和疏散的地段,3。紧急避难场所可选择居住小区内的花园.广场、空地和街头绿地等.4,固定避难场所和中心避难场所可利用相邻或相近的且抗灾设防标准高、抗灾能力好的各类公共设施 按充分发挥平灾结合效益的原则整合而成 4,1。2,防风避难场所应选择避难建筑、防洪避难场所可根据淹没水深度.人口密度等条件,通过经济技术比较选用避洪房屋.安全堤防、安全庄台和避水台等形式,4.1、3。避难场所场址选择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 城市抗震防灾规划标准,GB.50413的有关规定、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 避难场所用地应避开可能发生滑坡 崩塌,地陷,地裂。泥石流及发震断裂带上可能发生地表位错的部位等危险地段 并应避开行洪区,指定的分洪口、洪水期间进洪或退洪主流区及山洪威胁区,2.避难场地应避开高压线走廊区域。3,避难场地应处于周围建,构、筑物倒塌影响范围以外。并应保持安全距离、4、避难场所用地应避开易燃,易爆.有毒危险物品存放点,严重污染源以及其他易发生次生灾害的区域。距次生灾害危险源的距离应满足国家现行有关标准对重大危险源和防火的要求.有火灾或爆炸危险源时.应设防火安全带。5,避难场所内的应急功能区与周围易燃建筑等一般火灾危险源之间应设置不小于30m的防火安全带 距易燃易爆工厂。仓库。供气厂 储气站等重大火灾或爆炸危险源的距离不应小于1000m、6.避难场所内的重要应急功能区不宜设置在稳定年限较短的地下采空区。当无法避开时.应对采空区的稳定性进行评估,并制定利用方案,7、周边或内部林木分布较多的避难场所.宜通过防火树林带等防火隔离措施防止次生火灾的蔓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