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3 厂级监控信息系统14、3,2、该条将一般情况下的SIS功能分成了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将厂级实时数据采集与监视功能和厂级性能计算与分析功能定义为基本功能。即在一般情况下、SIS都应具备也仅需具备这两项基本功能,之所以将这两项功能定义为基本功能。一方面是因为这两项功能在目前已投产项目中普遍应用较好,另一方面是因为这两项功能是目前生产管理人员普遍比较关心和需要的功能,第二个层次是对负荷调度分配功能进行了约定,即只有在电网已明确调度方式有非直调方式且负荷调度分配应用软件成熟这两个必要的前提下、才可以将负荷调度分配功能定义为基本功能 为什么要强调这两个前提呢、第一个前提是因为有的工程项目已明确由电网直接调机组负荷、在这种情况下若仍盲目设置负荷调度分配功能.则无疑是一种浪费、第二个前提是因为有的工程尽管设置了负荷调度分配功能,但由于所选用的软件不够成熟而未成功投运,实际上也造成了一种浪费,第三个层次是将设备故障诊断功能。寿命管理功能 系统优化功能以及其他功能定义为非基本功能.这些功能只有在满足项目投资方要求且综合考虑电厂实际情况这两个前提下才考虑设置 之所以将以上功能定义为非基本功能、其主要出发点就是坚持经济实用的原则,避免盲目地设置华而不实的功能.确保设置一个就能投运一个,真正将项目投资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效益.14。3。3,机组级性能计算功能宜在机组分散控制系统中完成 原因如下,自从计算机开始在火电厂应用以来。性能计算便是火电厂计算机监视系统.DAS,和机组分散控制系统 DCS 的一项重要基本功能.但由于DAS和DCS均为机组级监视或控制系统。因此无法完成厂级性能计算的功能。随着SIS的出现 厂级性能计算有了运算的平台,但机组级性能计算是仍然放在DAS或DCS中,还是放在SIS中意见并不统一,一种观点认为,DCS是电厂的关键控制系统。其工作的重点应是对机组的控制和保护,作为精度 速度相对较低,重要性相对较弱的性能计算功能完全可以上移至SIS,这样既可以将机组级性能计算和厂级性能计算统筹考虑,同时又减轻了DCS的负担 因此建议将机组级性能计算功能放在SIS中.另一种观点认为 机组级性能计算是为机组运行人员服务的、很多机组级的运算结果如锅炉效率、汽轮机效率、主汽温度。主汽压力。再热汽温度,再热汽压力.各加热器端差等都直接为运行人员提供操作依据、而且典型的DCS技术规范书中都要求DCS供货商提供机组级性能计算功能、即DCS在供货时都已经提供了该项功能 没有必要在SIS中重复设置、还有一种观点认为、无论是DCS还是SIS.都不会因为机组级性能计算功能的增加与减少而大幅度影响系统报价,甚至是不影响系统报价,故而赞同在目前SIS尚不是很成熟的情况下 在DCS和SIS中都设置该功能,通过对第一批已投产电厂SIS的设计总结、本规范的主导意见是第二种,但这并不意味着其他的观点不可取,具体采取什么方案,各设计院在工程设计时可根据工程情况与项目法人充分讨论后选择确定.14、3、4.作为SIS的系统开发平台。实时.历史数据库的标签规模直接影响着SIS的功能规模、在确定实时 历史数据库的标签规模前 首先要确定SIS将包括哪些功能.每项功能的覆盖面有多大,具体将涉及哪些数据等.这些约束条件是确定实时。历史数据库标签规模的基本前提 作为直接影响实时、历史数据库标签规模的更重要因素是电厂的建设规模,电厂的机组台数越多、容量越大,则实时。历史数据库的标签规模越大.正如SIS的网络一样,实时。历史数据库的建设也可总体规划,分步实施。对于新建工程.应充分考虑实时、历史数据库将来扩充的条件,对于扩建工程、若电厂已有实时.历史数据库,则应在原实时、历史数据库基础上进行扩充、若原来无实时,历史数据库 则应充分考虑老厂的数据规模,最近有这样的观点,认为尽管SIS只有一个,但数据库可以分批建设.即每期工程都设置一个独立的数据库 但实际上若真要这样实施的话,不仅仅使投资造成浪费 在技术实现上也较困难 影响实时 历史数据库标签规模的还有电厂的运行管理水平,同样的功能范围、同样的电厂规模。若运行管理水平不同。其所需的实时。历史数据规模也会有所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