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线路平面6。2,1.平面曲线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1,线路平面圆曲线半径应根据车辆类型 地形条件.运行速度.环境要求等综合因素比选确定。最小曲线半径应符合表6,2,1、1的规定。表6 2、1,1。圆曲线最小曲线半径。m,2.线路平面曲线半径选择宜适应所在区段的列车运行速度要求,当条件不具备设置满足速度要求的曲线半径时 应按限定的允许未被平衡横向加速度计算通过的最高速度、可按下列要求计算 1 在正常情况下、允许未被平衡横向加速度为0.4m。s2,当曲线超高为120mm时 最高速度限制应按式6 2,1。1计算,且不应大于列车最高运行速度,2.在瞬间情况下,允许短时出现未被平衡横向加速度为0、5m s2。当曲线超高为120mm时.瞬间最高速度限制应按式6,2、1。2计算,且不应大于列车最高运行速度、3 在车站正线及折返线上 允许未被平衡横向加速度为0.3m、s2,当曲线超高为15mm时。最高速度限制应按下式计算 且分别不应大于车站允许通过速度或道岔侧向允许速度、3.车站站台宜设在直线上。当设在曲线上时、其站台有效长度范围的线路曲线最小半径、应符合表6,2,1,2的规定,表6。2。1,2,车站曲线最小半径.m。4、折返线,停车线等宜设在直线上 困难情况下,除道岔区外。可设在曲线上 并可不设缓和曲线 超高应为0mm.15mm。但在车挡前宜保持不少于20m的直线段,5、圆曲线最小长度。在正线、联络线及车辆基地出入线上.A型车不宜小于25m、B型车不宜小于20m.在困难情况下 不得小于一节车辆的全轴距、车场线不应小于3m,6,新建线路不应采用复曲线,在困难地段 应经技术经济比较后采用 复曲线间应设置中间缓和曲线,其长度不应小于20m、并应满足超高顺坡率不大于2.的要求、6。2。2,缓和曲线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1、线路平面圆曲线与直线之间应设置三次抛物线型的缓和曲线,2、缓和曲线长度应根据曲线半径。列车通过速度,以及曲线超高设置等因素 按表6.2 2的规定选用,表6 2,2,线路曲线超高。缓和曲线长度注 R为曲线半径 m.V为设计速度 km.h.L为缓和曲线长度,m,h为超高值。mm,3、缓和曲线长度内应完成直线至圆曲线的曲率变化、应包括轨距加宽过渡和超高递变。4.当圆曲线较短和计算超高值较小时、可不设缓和曲线、但曲线超高应在圆曲线外的直线段内完成递变,6.2,3 曲线间的夹直线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1,正线,联络线及车辆基地出入线上,两相邻曲线间。无超高的夹直线最小长度,应按表6、2。3确定 表6 2.3,夹直线最小长度 m.注,V为列车通过夹直线的运行速度、km h 2、道岔缩短渡线.其曲线间夹直线可缩短为10m,6、2.4,道岔铺设应符合下列规定 1,正线道岔型号不应小于9号,单渡线和交叉渡线的线间距应符合表6。2 4,1的规定,特殊情况无法符合表6。2、4,1的规定时 应进行特殊设计 表6、2.4、1。单渡线和交叉渡线的线间距要求注 正线道岔为含折返线,出入线在正线接轨的道岔.2。当60kg.m,1 9道岔侧向通过速度不能符合运行图设计速度时.可经过论证比较,选择大型号道岔 也可作特殊设计 3。在车站端部接轨 宜采用9号道岔、其道岔前端 道岔中心至有效站台端部距离不宜小于22m.其道岔后端,道岔警冲标或出站信号机至有效站台端部距离不应小于5m,当采用大型号道岔时,其道岔位置应另行计算确定、4。道岔应设在直线地段.道岔两端与平,竖曲线端部、应保持一定的直线距离 其值不应小于表6。2、4、2的规定.表6.2,4,2。道岔两端与平.竖曲线端部的最小距离注、道岔后端至站台端位置应按道岔警冲标位置控制 5,道岔附带曲线可不设缓和曲线和超高。但其曲线半径不应小于道岔导曲线半径,6.两组道岔之间应设置直线段钢轨连接.其钢轨长度不应小于表6,2,4 3的规定。表6 2,4 3。道岔间插入钢轨长度。m,